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商周时期的四夷——西戎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16:1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商周时期的四夷——西戎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四夷"是中原王朝对周边各族的统称,包括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这些族群与中原王朝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文化格局。本文将重点介绍西戎的历史和文化特征,探讨其与中原王朝的互动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四夷的概念与起源

"四夷"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周代,周朝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天下观",以天子为中心,将天下分为不同的层次:天子、内臣(王畿内任职的大臣)、外臣(分封出去的诸侯国)、朝贡国(主动归顺周朝的四夷方国)和四夷(不服周的四夷方国)。

"四夷"的称呼往往反映了这些族群的特征或自称。例如,"东夷"的"夷"字是一个会意字,由"大"(正立之人形)和"弓"组成,表示东夷人擅长箭术。"戎"字在甲骨文中由"戈"(古兵器)和"甲"(铠甲)构成,象征着全副武装的人群。"狄"与"蛮"则可能是当地人的自称或同音字。

西戎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的"西戎"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西部的全部戎族;二是特指春秋以前活动于甘肃西和县、礼县一带的戎族。戎族本身指的是拥有强大武装且文化脱离中原的少数部族,这些部族分布于整个中原地区,如"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等。

春秋时期,这些戎族给诸侯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但从春秋中后期开始,不少戎族被中原国家吞并或同化,如赤狄、白狄被晋国吞并,齐国灭莱夷,楚国灭蛮人、濮人等。不愿被吞并的四夷部族则向边缘地区迁移,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四夷"。

西戎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以被秦国灭亡的"西戎部"为例,可以窥见西戎与中原王朝的复杂关系。西戎最早见于商朝中期,《竹书纪年》记载:"二十六年,西戎来宾,王使王孟聘西戎。"商晚期,西戎与商王朝发生战争后又臣服于商。

西周中期,周懿王七年,"西戎侵镐"。为了制衡西戎,申侯将女儿嫁给秦人大骆为妻,周朝通过申侯拉拢秦人。周孝王时,申侯讨伐西戎,西戎正式臣服于周王室。

周厉王时,西戎反叛王室,攻灭犬戎大骆之族。周宣王为报复西戎,任命秦仲讨伐西戎,并持续扶持秦仲后代与西戎对抗。秦人在对抗西戎的过程中死伤惨重,但也逐渐崛起。直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才最终"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独霸西戎"。

西戎的文化特征

自春秋时期以后,随着"诸夏"概念的兴起,"夏"与"非夏"的区别逐渐明显。除了文化上的差异,服饰和饮食也成为区分的重要标志。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里的"左衽"指的是左边解衣带,通常与死者相关。

《礼记·王制》记载:"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西戎的主食以肉类和蔬菜为主,如牛、马、羊、狗等,用动物皮制作衣服。此外,西戎地区还种植大豆,是普通民众的主要食粮。西戎人喜欢饮酒,且有嗜酒的习惯。

在服饰上,西戎等外族的"胡服"与华夏的"深衣"有显著区别。胡服的特点是短衣、长裤、束带,使用带钩,便于游牧射猎和行军打仗。这种服装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广泛流行,反映了其游牧生活方式的需求。

结语

西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族群之一,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复杂而深远。他们不仅在军事上与中原国家长期对抗,也在文化和经济上相互影响。西戎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