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新书推荐:《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体系和生平事迹一直为后世所传颂。李山所著《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一书,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孔子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展现了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非凡一生。通过对孔子一生的叙述,我们能深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发展历程以及他在教育、政治等方面的贡献,从而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孔子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孔子的生平经历
出生与家庭背景
孔子生于公元前 551 年,其家族可追溯至尧舜时期,远祖为微子启,十代祖弗父何让贤,七代祖正考父谦恭且关心典籍传承。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陬邑大夫,战功赫赫,母亲颜徵在在孔子三岁时去世。孔子年少时家境清贫,但他自幼对祭祀等礼仪表现出浓厚兴趣,通过不断学习,凭借自身努力成为博学之人。
成长与求学
孔子早年生活艰辛,做过管理仓库和放牧牛羊的工作,但他始终勤奋好学,无常师,向众多人学习,如郯子、苌弘、老聃等,还秉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态度。他认为学习是成为文明人的关键,强调 “学” 与 “思” 的结合,“学” 在前,“思” 在后,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最终以博学闻名。
教育事业
孔子三十岁左右开始办教育,主张 “有教无类”,打破身份限制,招收各种出身的学生,如子路。他以培养有品格的 “君子” 为教育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方法多样,如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因材施教,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如与子路、冉有、颜渊等的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和践行道理,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尊为 “万世师表”。
政治生涯
- 早期参与国事受挫:孔子年轻时,鲁国大权在季氏家族手中,君权旁落。他曾想参与季氏家的宴会以投身国事,却被阳虎羞辱阻拦,从政之路受阻,于是转向教育事业。
- 从政经历与成就:五十多岁时,孔子因阳虎之乱后季桓子的任用而从政,先后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在中都宰任上,他治理有方,使当地社会秩序井然,“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任司空时,研究土性,还将鲁昭公坟归入君主坟茔范围;任大司寇期间,在外交上取得夹谷之会的胜利,使鲁国收回土地,提升了鲁国气势。
- “隳三都” 失败与离鲁:夹谷之会后,孔子推行 “隳三都”,旨在削弱三桓势力,恢复君权,但因孟懿子反对而失败,与季氏等三家产生矛盾,最终在齐国送女乐导致季桓子沉迷享乐、不理政事且不送祭肉的情况下,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周游列国
孔子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历经十四年。在卫国,他受到卫灵公欢迎,但因理念不合最终离开;在陈国,他为陈国人解答历史文化问题,展现博学,但未被任用;在楚国,楚昭王曾有意任用他,却因昭王去世而未能实现。期间,他遭遇诸多困境,如在匡地被围、在宋国险些被杀、在郑国与弟子失散被形容为 “丧家狗”、在陈蔡之间绝粮等,但他始终坚持理想,与弟子相互鼓励,不断前行。
晚年归鲁
六十八岁时,孔子被季康子召回鲁国。回国后,虽被尊为 “国老”,但季康子等执政者并不完全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他仍关注政治,教育弟子,整理经典,继续传播自己的思想,对鲁国政治和文化发展发挥一定影响力。
去世
公元前 479 年,孔子七十三岁,梦到自己坐在两楹之间,预感大限将至,不久后去世。弟子们为他守孝,子贡守孝六年,他被葬于鲁国都城城北泗水之旁,其墓地周围树木成林,形成 “孔林”。
孔子的思想理念
政治思想
- 正名:强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主张循名责实,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其名分,如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 教化民众:认为 “政者,正也”,政治应引导民众走正确道路,以文教引导民众,反对单纯依靠刑罚,主张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众有耻辱心且能自我约束,避免因过度使用刑罚而伤害民众自尊心,导致社会不稳定。
- 举贤任能:高度赞美尧舜的 “天下为公”,主张 “举贤才”,认为应选拔贤德之人掌权,如舜因贤明被尧选拔,其学生仲弓也被孔子认为可担当重任,还强调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如子游发现澹台灭明。
“仁” 的思想
- 核心内涵:“仁者,人也”,强调他人也是人,主张将他人当自己一样对待,由内向外推,先爱父母兄弟,再将这种情感延伸到他人,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实践要求:包括 “克己复礼”,克制私欲,恢复到礼法要求,使天下归仁;同时,仁者应具备较高品德标准,不仅个人修养良好,还能做出利国利民的事业,如管仲虽个人修养有瑕疵,但因辅佐齐桓公捍卫中原文明,被孔子认为 “如其仁”。
忠恕之道
- 忠:指忠诚,尽心尽力为他人谋事,如曾子所说 “为人谋而不忠乎”。
- 恕:即原谅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是内心宽和之道,能化解人际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对个人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和谐至关重要,如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他人无心之过,应学会宽容。
文化观念(损益论)
- 文化发展观:认为文化应在延续中适度损益,如殷商文化对夏文化、周文化对殷商文化都有所损益,未来文化发展也将遵循此规律,这种观念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与变革的深刻理解,既重视传统,又主张根据时代变化进行改良。
- 对传统的态度:在礼的问题上,孔子是损益论者,赞成有价值的改变,如麻冕改为丝冕节省了资源,他表示赞同;反对无意义的改变,如鞠躬姿势变得傲慢,他坚持遵循旧礼。他重视传统礼仪的价值,认为某些老礼虽可能形式有所改变,但核心精神应予以保留,如 “告朔饩羊”,虽其实际意义在当时有所淡化,但保留此礼可使传统不致断绝。
孔子对经典的贡献
整理《诗经》
孔子对《诗经》进行整理,删除重复篇章,使其从三千余篇精简为三百余篇,并确定《雅》《颂》各得其所,为《诗经》设定 “四始”。他将《诗》的篇章作为文献文本阅读,与弟子探讨诗篇含义,倡导新的读诗方式,如子夏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中领悟到 “礼后乎”,启发了孔子,体现出儒家读诗读出哲学的特点。孔子重视《诗经》的文学价值,提出 “兴观群怨” 说,认为诗可以兴发生命、观察时代、促进群体交流、表达怨恨,如 “不学《诗》,无以言”,强调了《诗经》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交流中的重要性。
修订《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原有《春秋》进行修订,通过笔削表达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 “微言大义”,如 “郑伯克段于鄢” 一句体现了对郑庄公和共叔段行为的批评,强调 “王道” 面前人人平等,天子、诸侯、大夫犯错都应被贬斥。《春秋》反对聚敛、暴力灭国,赞美捍卫文明之人,如管仲因辅佐齐桓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受到赞许,同时强调文明是判断华夏与夷狄的标准,以文化区分人群,对后世民族融合产生重要影响。
赞《易》
孔子晚年喜爱《周易》,反复研读,对其态度从早年的不以为然转变为晚年的痴迷。他从《周易》中发现忧患情绪,将其视为人生智慧,提醒人们关注未来,趋避福祸;把 “阴阳” 观念与卦象结合,提出 “一阴一阳之谓道”,从宇宙论、本体论角度解释事物发展,启发人们辩证看待事物;承认世界变动,提出变动的宇宙观、世界观,如以龙善变说明人应顺应世界变化。孔子赞《易》目的在于建构儒家实践论,其成果包括提出中庸思想,即做事要把握平衡之道,“执中而行”,如 “君子而时中”,在复杂世界中保持中道,避免偏激,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的教育成就
教育理念与方法
- 教育理念:“有教无类”,不论贵贱、贫富、智愚,只要愿意学习,都可成为他的学生,使教育对象广泛化,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如招收野人出身的子路。注重培养学生品德和才能,将学生培养成 “君子”,认为教育可改善社会文明状态,是 “曲线从政” 的方式。
- 教育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与学生讨论 “仁”“政” 等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和问题给予不同回答和指导,如子路和冉有问 “闻斯行诸”,孔子因二人性格不同而回答各异。强调学以致用,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如孔子带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传授知识和道理。
孔门弟子
- “四科十哲”:德行科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颜渊好学不倦,安贫乐道,“不迁怒,不贰过”,深受孔子喜爱;闵子骞以孝闻名,继母虐待他,他却以德报怨;冉伯牛病重,孔子曾去探望;仲弓宽宏简重,有君子之度量。言语科包括宰我、子贡,宰我虽常被孔子批评,如 “宰予昼寝”,但他善于言辞,能提出独特见解;子贡聪明伶俐,善于问问题,外交才华出众,在政坛和商界表现出色,且对孔子情感真挚。政事科有冉有、子路,冉有多才多艺,但后来因帮助季氏聚敛财富而被孔子斥责;子路出身低贱,性格豪爽,在孔子教导下,“勇” 提升为 “果”,讲信用,与孔子关系亦师亦友,最终在卫国之乱中为道义而死。文学科的子游、子夏,子游善于发现人才,如澹台灭明;子夏对经典理解深刻,提出 “礼后乎”。
- 其他弟子:有若行为举止像孔子,曾被弟子奉为假老师,他有思想才干,提出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的观点,还参加过鲁国敢死队。公冶长是孔子女婿,虽曾入狱,但孔子坚信他无罪,传说他天赋异禀,听得懂鸟语。
孔子的影响及评价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后世传承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贯穿中国历史两千多年,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政治理念影响统治者治国理政,教育思想塑造中国人学习观念和教育模式,道德观念影响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形成,文学观念影响文学创作和欣赏。
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塑造
孔子的乐观通透精神、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积极进取人生态度,成为中国人精神追求的典范。他倡导的 “仁”“礼”“忠恕” 等思想,培养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为人际交往重要准则,“君子自强不息” 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他对经典的整理和阐释,为中国人提供了丰富精神资源和文化滋养,如《论语》《诗经》《春秋》等经典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历史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高度评价孔子,称其为 “至圣”,认为他虽为布衣,但其学说影响深远,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都以他的是非为标准。孔子一生坎坷,政治理想未完全实现,但他在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贡献巨大,其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后世对孔子评价不一,尊孔者视他为圣人,反孔、批孔者也不得不承认他的重要性,如在近现代社会变革中,孔子思想既受批判,也被重新审视和发掘其现代意义,他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
参考文献:
- 《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李山 著
- 《史记・孔子世家》
-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