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席慕蓉质疑《愚公移山》:一个寓言的多维解读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08:0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席慕蓉质疑《愚公移山》:一个寓言的多维解读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近日有专家建议将其移出教材,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争议背后有何深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席慕蓉是很多人喜欢的一位诗人,对于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她可能是青葱岁月中无法忘怀的一段红豆般的记忆,她的诗犹如一阵清风,撩动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弦,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不过,名气大,面临的争议也大,比如,席慕蓉就在某次座谈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

她认为,应该把《愚公移山》移除教材,因为愚公实在是“太愚蠢了”。那么,她说的有道理吗?

《愚公移山》 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所创作的一篇寓言文章,让我们来重温一下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口有两座大山——太行和王屋,每次出门得绕很远的路。愚公召集全家人,决定铲平两座大山。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第二天,愚公就带着子孙去凿石移山,用簸箕把石头运送到渤海边,连邻居七八岁的小孩都跑来帮忙。

村里有个聪明老头儿,看到愚公在移山,就说:“你真傻,凭你的力气,毁掉山上的一根草都很难,怎么能把山移走呢 ?”

愚公听了,说:“人人都说你聪明,我看你还不如小孩。我虽然老了,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为什么挖不平?”聪明老头儿听了,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后来,天帝被愚公移山的精神所感动,就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背走了。从此,愚公家的人进出再也不用绕远了。

愚公移山故事的流传,得益于毛主席1945年在中共七大闭幕会上题为《愚公移山》的讲话。新中国成立后,这篇文章作为“老三篇”之一在社会上普及。

这则寓言的本意,是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办到。

它同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有着相似的悲壮和崇高,但现实主义和理性的味道更浓一些。

在目标与奋斗、现实与未来、愚昧与智慧、一人与众人等问题上,给后人留下不乏哲学意味的启发。

比如,它告诉我们不要急功近利。

在与河曲智叟的对辩中,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这段话就揭示了:对待事物或问题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发展的眼光,要懂得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实现预期的目标就会有希望。

又如,愚公从事的事业是开创性的,仅凭一两代人是完不成这项任务的,但还要下决心干成这件事,并且要求他的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地完成这项伟大事业。

这是当代与未来之间的关系。

当代和未来虽不在一个时空上,但只要有了统一的理想目标,这个目标就会跨越时空界线,成为一代代共同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

不过,席慕蓉提出的观点是,《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太可怕了”,愚公“太愚蠢了”。

因为前面有两座大山挡路,愚公决定把山平调,自己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一定要挖平大山。

席慕蓉提议将这篇寓言删除,一方面是因为她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像挖山这样的举动,破坏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 她格外重视语文在塑造人的灵魂方面的作用。因为《愚公移山》的故事缺少纯文学文本的美感。

其实,从诗人这个身份的角度来看,席慕蓉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而且,如今也提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愚公移山》首先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种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劝诫的性质。

也就是说,在了解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内容之后,故事的本身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而隐藏在故事背后的道理,才是应该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像“愚公没有环保意识,不爱护大自然”这样的观点,就会不攻自破,因为毫无意义可言。

《愚公移山》是哲学文本,也是道德文本:

对其哲学视角上的解读,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观照;

对其道德训谕上的剖析,我们要给予严格的厘定。

只有这样,才能使经典作品常读常新,而又不失去本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