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学习与感悟笔记:心智科学前景广阔,朱清时院士说佛是第三类科学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34: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学习与感悟笔记:心智科学前景广阔,朱清时院士说佛是第三类科学

科学认知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自然科学,研究自然世界、宇宙星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万物,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范畴主要是人体之外的,但也包括人体的理化现象。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现在量子力学认为意识在物质世界的最底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类是人文科学,研究人与人的交流、人与社会的相处关系,讲究修身养性,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研究的那些就是人文科学。历史、政治、哲学、文学、艺术这些学科都属于人文学科或者人文科学。地理是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融合起来的一个学科,但偏自然科学多一些。现在有了第三类科学研究,那就是认知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心与智慧的规律,所以在香港和台湾将此翻译成“心智科学”,这样比较贴近这个科学的实际概念,因为它就是心灵和智慧的科学。这一类科学虽然只有二三十年的“正规科学史”,但人类对其的认知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

两千五百年前,人类同时诞生了三大文明。这三大文明正好代表了科学的三个领域,第一大文明是希腊文明,它研究人体之外的客观世界,就是自然科学;第二大文明是中国的老、庄、孔、孟,它研究人群组成的社会,就是人文社会科学,讲人要如何修身、养性,怎么与社会相处;第三就是印度文明,如释伽牟尼,他专门观察自己的内心,并且研究如何控制它。藏语把佛教就翻译成“内观学”。

现在就开始研究心中智慧究竟是什么东西?你是怎么产生创造性思想的?你的心理受什么控制,它的变化怎么引起你的生理变化?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哈佛大学的人吃了一惊,原来在两千多年前佛教就专门在研究心智科学,只是他们没有这么说而已,并没有意识到。

以上是阅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始校长朱清时的《从藏传佛教到认知科学的崭新链接——朱清时院士向刘正成先生畅谈藏传佛教》以及相关访谈文章提取的摘要笔记。朱院士在科学史方面有很深的研究,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他还在退休后开创了量子佛学理论的研究。在中科大任职期间,朱院士是不是也得益于与南怀瑾的佛学交流后的启示,让科大在量子力学方面取得较多领先的研究成果呢?

朱院士还认为中医和西医的很大区别也是源于对人体的研究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两个体系都是从人类长期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真理,只不过看问题角度不同,应该优点互补。2017年6月,朱院士《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等的演讲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和讨论。当然,中医的很多庸医以及又有很多迷信色彩的治疗方子都是不可取的。很多人认为朱清时院士是走火入魔了,但如果从更高视野来看也许他的研究是代表着新的方向。比如,他说“真气是神经元的涌现现象”就可以看作是用新的视角视图去解释“真气”的运转。

藏传佛教相比内地佛教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藏传佛教更讲究身心如一、身心同修。而内地佛教的禅宗更讲究修心、讲究“顿悟”。内地佛教的“律宗”对修行就比较严谨,民国时期的书法家弘一法师李叔同,他是律宗的宗师,他就讲究身心双修。

哈佛大学和在印度的藏传佛教高僧合作,用现代科技的方法来研究藏传佛教在修行中间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的变化,这一类修行的典型例子就是藏传佛教的“拙火”修行。这是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关注的焦点。佛教如果摒除流俗化的求财求平安等佛祖菩萨保佑的“迷信”内容,他们对认知的研究和实践对于当下的心智科学很有启发和帮助。

对以上内容,我的感悟思考如下:

科学永无止境,一直在向前发展

以前西方在自然科学方面突飞猛进,东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在人文和心灵(佛学)科学方面研究了两千年。认知科学很早就有萌芽,但都是很朴素的、原始的、零散的,当下这方面正在系统地被研究。心智科学的研究对于提高人类的学习和认知效率很有帮助。朱清时院士就认为意识很可能是一种量子物理现象。

心智科学(认知科学)的研究在当下社会非常有现实意义

物质财富并不能给人以绝对快乐,尤其是当内卷严重的时候。心智科学不只是研究“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胜利法”,也是科学地分析心理活动如何作用于生理现象。

心智科学的研究应该可以帮助人工智能的发展

当下基于大数据大模型的暴力人工智能路线,更像“土法炼钢”,很粗暴很狂野,短时间内能产生显著的效果,但瓶颈也很明显。基于心智认知的科学规律性研究分析,找出实现“智能”的新路径很有必要。量子计算机现在已经有了进展,它的运作模式和传统的计算机有很大的不同。量子纠缠和人大脑神经系统中的心智运转是否有关联呢?传统的信息传递理论在量子力学和量子纠缠面前遭遇了挑战,香农的信息学是不是因此会有新的突破呢?

OpenAI的ChatGPT和文生视频Sora大模型应用的就是大量信息在一定的学习模型下多次学习的结果,但背后实质还是传统的信息传递和关联理论,所以它们会遭遇性能瓶颈是有道理的。文生视频生出的是它学习的信息内容在人类提示引导词下呈现出的“相”,这个相目前还是“幻相”多一些。佛家认为“心物一元”,研究心智和研究客观世界应该结合起来,人工智能就需要如此做,看看上面的那个文生视频的结果视频动图就知道了。人脑和猴脑的脑容量相差不多,但很多人类能理解的东西,猿猴却很难理解。所以“智慧”或者是佛家说的“慧根”,不是靠堆大规模(类似提高脑容量)就能实现的。

三类科学最终要相互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文明的更大进步发展

现代物理学已经研究到了量子力学,当下不再唯一地认为宇宙是由原子中子夸克等“砖块”构成的,而是有了像弦论等认知,这已经和佛经里说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很相似了。科学的尽头是玄学,这个世界的真相还在一步步地被揭开。自然科学、心智科学最终都需要人文科学的辅助来对人类社会带来福祉而不是毁灭。自然科学研究到最后才发现“意识”是规避不了的。朱清时说:“果然现在自然科学就发现,意识和客观物质世界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佛学最终会和自然科学殊途同归。”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发现了生物系统量子相干现象的证据,相干是纠缠的一种。他们认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就是表现出了量子计算的能力,量子计算就是量子纠缠的一种运用,所以量子纠缠在大脑中是存在的。 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维格纳认为,意识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使波函数坍缩是不足为奇的。维格纳这个认识已经是量子力学界的共识了,确实只能这样认为。他就说意识是能够改变客观世界的,意识改变客观世界就是通过波函数坍缩,就是使不确定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这样来影响的。量子力学的基础就是:从不确定的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一定要有意识参与。意识和物质世界不可分开,意识促成了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移。

按照彭罗斯和哈梅罗夫的理论,我们的大脑中真是存在海量的纠缠态电子的话,而且我们的意识是这些纠缠态电子坍缩而产生的,那么意识就不光是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细胞之中,不只是大脑神经细胞的交互,而且也形成在宇宙之中,因为宇宙中不同地方的电子可能是纠缠在一起的。这样一来,人的意识不仅存在于大脑之中,也存在于宇宙之中,在宇宙的哪个地方不确定。量子纠缠告诉我们,一定有个地方存在着人的意识,这是量子纠缠的结论。如果人的意识不光存在于大脑之中,也通过纠缠而存在于宇宙某处,那么在人死亡的时候,意识就可能离开你的身体,完全进入到宇宙中去。 王阳明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就有了量子物理学的解释了。也许有人认为你我不看时,花还是那个花,它还是在的。注意,这里说花还是“在”的,是因为除了你我之外的第三人(一人或多人)的意识参与了其中,让其从不确定的状态坍缩成了确定的状态。唯物主义哲学是不是在这一点上遇到了挑战了呢?

佛法是人文学科的巅峰吗?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佛教律宗的大宗师,也是近现代“世上难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典型代表。李叔同是有着天才智慧的大学问家,诗词、书画、音乐、篆刻、戏剧、文学、律宗精于一身,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艺术之大成,在人世间轰轰烈烈地走了一场,留下了很多“神话”,但到了中年以后却选择了到杭州虎跑寺皈依佛门。

禅宗说顿悟即可成佛,藏传佛教和律宗更强调佛是慈悲,慈悲即爱。达隆活佛是藏北德功寺的十一世活佛,更是没有还俗的活佛。他说,一个人如果修炼到这种程度,一入定,就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慈悲心,便不太可能还俗了,因为他不太可能再去做其它的事情了。也许李叔同就是到了达隆活佛所说的那种境界了吧。

人到中年,认知上有了很大不同

35岁之前我进入佛寺时带着的是尊重他人和公众的普遍信仰,也带着一些“世俗化”的想法去求平安、求健康、求财富。有了“中年危机”之后,开始深入地研究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求获得对这个世界深层次的规律认知。看着看着总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学习哲学和宗教的相关知识。也许只有哲学才是世界所有科学的科学,宗教信仰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无论是儒释道,还是西方哲学,都能给予我们一双观察世界的不同“眼睛”。只有对这个世界有了深层认知,才不至于在现实世界的困顿中迷茫和彷徨,也不会用过去的方法试图用呐喊唤醒那些“不自渡”的沉睡的人。当有了认知层次上的提升之后,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真的会大有不同。

我曾经的西藏之行

2009年我曾经和十来位领导同事一起自驾去西藏,然而当时20出头的我只看到了巍峨的群山、凄凉的荒漠、藏民虔诚的信仰以及布达拉宫里面各尊佛像的稀奇。我感受到了那些事物的庄严肃穆,然而思绪更多关注的还是个人的现实诉求。

参访塔尔寺的感悟

当年我也在到青海西宁出差时,曾有幸到塔尔寺参访。高原强烈的紫外线下,我出入寺院里的各个大殿馆舍,看到成千上万盏酥油灯以及众多僧侣在做法事,也在一排排的转经轮边观察法物的细节并合影留念。当时我和那些同行们一样拜菩萨都是传统的求平安顺遂福禄双全,心灵在当时也许是虔诚的,行动是符合佛门规范的,但事后看来除了曾到此一游,并没觉得从此有什么不同。现在当我对哲学宗教有了更多的理解之后,觉着之前的那些行为和心理活动都还太肤浅。

种草是一种心智活动

现在很流行“种草”,小红书更是种草的标杆,种草是一种心智活动。种草这个词很形象地反映了事物在人的心智中的映射活动。我曾对种草等进行过很多资料研究,甚至研究到了图腾崇拜。种草就是一种心智活动。小红书相关负责人之前宣传提到的“种草值”如果深入系统地进行理论分析,一定是心智认知科学的范畴。科学就是要用量化的“值”,去计算衡量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律。不知道小红书在这个事情上后来的进展如何了。南怀瑾大师的后唯识法相宗的学说认为:人的每个念头、每做一件事,都被记录在阿赖耶识的种子里头了,这些种子一旦有缘就会发芽开花。

心智科学跟心理学有很大相关性

心理学里面总结归纳了很多心理现象,但更多的是定性的分析。如何对心理活动进行量化分析确实是个很难的课题。佛家讲的那种“无上快乐”、“极乐世界”,是不是也跟《心流》一书中积极心理学里提到的“心流”概念很相似?

中国文化的哲学根基是儒释道的相互融合作用。两千多来的三种哲学门派思想的相互影响左右着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和处世法则,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也许中国就是和欧洲离的太远了,没有及早在思想文化方面融合进自然科学的精华。天堂太遥远,现实很骨感。过去地理太分化,随着地球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越来越向着一个村庄那样的尺度发展,全球思想文化观念和科学技术的交流必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世代,而心智科学在其中也一定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们很多时候过于专注于现实物理世界的纷繁混扰,却没有对世界本真的问询求索。即使是做文化相关产业的,也多了对“利”的精算,少了对“理”的求真。也许世人大多是普通的凡人吧,只能陷于俗世红尘中无法解脱。

我们在学习研究最新的科技知识以及经典的哲学宗教概念时,既要融会贯通地吸收精华内涵,也要破除迷信——既有对科学的迷信,也有对宗教的迷信。只有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用严谨客观的视角去观察分析,才能穿破迷雾看清真相!

而一般佛学,除了注重在根身,和去后来先做主观的寻讨以外,绝少向器世界(物理世界)的关系上,肯做有系统而追根究底的研究,所以佛法在现代哲学和科学上,不能发挥更大的光芒。也可以说是抛弃自家宝藏不顾,缺乏科学和哲学的素养,没有把大小乘所有经论中的真义贯串起来,非常可惜。如果稍能摆脱一些浓厚而无谓的宗教习气,多向这一面着眼,那对于现实的人间世,和将来的世界,可能贡献更大;我想,这应该是合于佛心,当会得到吾佛世尊的会心微笑吧! ———— 南怀瑾在《楞伽大义今译》的“自叙”

参考文献:

  1. 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 朱清时 2013年3月17日 上海恒南书院
  2. 从藏传佛教到认知科学的崭新链接——朱清时院士向刘正成先生畅谈藏传佛教 2019年06月10日
  3. 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 朱清时 2017年6月10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
  4.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解读2022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纠缠 朱清时 2022年10月11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