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字典之一
康熙字典: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字典之一
《康熙字典》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一部字典,由清朝学者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纂,历时六年完成。这部字典不仅收录了四万七千余字,还详细列出了每个字的音韵、注音和出处,并引用大量经典文献作为佐证。其严谨的编纂态度和庞大的规模,使其成为研究中国文字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书。
基本信息
- 书名:康熙字典
- 编纂者:张玉书、陈廷敬等
- 成书时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 收录字数:47,035字
- 结构:全书按地支分为十二集,每集再分为上、中、下三卷,共36卷
- 分类方式:以214个部首分类
内容特点
《康熙字典》的每个字目下,一一列出《广韵》、《集韵》、《韵会》、《唐韵》等韵书的音切,并注有 “反切”、“直音” 两种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多引《尚书》、《孟子》、《庄子》、《荀子》、《世纪》、《左传》等经、史、子、集之书为证。书中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另外附有《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音指南》。序中称本书 “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
编纂者简介
张玉书
(1642 年-1711 年),字素存,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清朝政治人物。张九征次子,长兄为张玉裁。自幼刻苦读书,清顺治十八年(1661 年)进士,深谙史学,精 “春秋三传”。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随皇帝征噶尔丹叛乱。历官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朝廷依以为重。康熙十八年(1679 年)主持修《明史》,先后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韵府》(1704 年—1711 年)、《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康熙四十九年(1710 年),告病辞官,仍慰留在朝,康熙五十年(1711 年),以七十岁高龄随康熙至热河,病死塞外,谥文贞。著有《文贞集》。
陈廷敬
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1658 年)考中戊戌科进士。因同榜有同名者,因此朝廷给他加上 “廷” 字,改名为廷敬。现山西省阳城县郭峪村。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皆佳。与清初散文家汪琬,著名诗人王士祯皆有往来,“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康熙对陈廷敬有 “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 的评价。乾隆皇帝亲书 “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 的楹联,对陈廷敬及其家族予以褒奖。康熙四十九年(1710 年),皇帝命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后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独任总裁官。陈廷敬编纂《康熙字典》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亲自审阅文稿、编订目录、考校典籍、查阅大量古代辞书。
殿本背景
殿本是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简称。因于武英殿刻印书籍,故名。也称殿版。所刻书籍以刻工精整,印刷优良著称。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康熙十九年(1680 年)始,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设立刻书机构,直至清末。在长达 200 余年的历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书籍数百种,此即 “武英殿刻本”(简称 “殿本”)之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