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975海城地震预警背后:毛远新的决断与人生起伏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17: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975海城地震预警背后:毛远新的决断与人生起伏

01

从地震预警看毛远新的决断力

1975年2月4日傍晚,辽宁省海城县却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景象:县城里的居民们,不分老幼男女,全都离开了房屋,集体跑到了户外的空地上,在早已搭建好的简陋窝棚里蜷缩着。大东北的晚上,气温那是可想而知,被政府喊着住在了室外,你可想当时百姓们,私下里怨言有多深。

可就在这时,一阵隆隆巨响自地底深处传来,大地开始了剧烈的震动。人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原本坚固的房屋,正在接连倒塌,地面上开始出现,一道道裂缝,久经沧桑的老树,也开始东倒西歪。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黑暗的夜空中,他们看到一道道耀眼的白色光带,在不断闪烁,远处则是红黄蓝白紫色的光芒在游移。

这是一次毁天灭地般的7.3级大地震,震源就位于海城县境内。如果当时人们还待在室内,后果必定不堪设想。幸运的是,在这场灾难来临之前,当地民众就已经得到了疏散,成功避开了生命危险。这场震灾共造成660多万民众无家可归,但最后统计出来的伤亡人数,仅占总人口的0.22%,如此低的伤亡比例,直接创造了世界地震史上的奇迹。

那么,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是如何被提前预警的呢?而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决策故事?

震前异象频现早在1974年,辽宁省营口、海城一带,就已经开始不断发生地震。虽然每次的震级不高,但次数却是越来越频繁,且震级也在逐渐升高。面对这一异常情况,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多次向省委上报预警。

1975年2月4日凌晨,营口、海城一带再次发生5级左右地震,这让辽宁省委高度重视,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时任辽宁省领导的李伯秋,和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毛远新,亲自参与了部署。

毛远新,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侄子。他深受伟人信任,曾在不同时期担任过,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军区政委、政治部副主任等重要职务。而这次地震预警时,也是他与李伯秋一起,决策了是否对外发布,地震预警。只不过,当时对于是否发布预警,其实双方存在不同的看法。

主要是因为,海城位于辽东半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仅预警破坏范围内,就有834.8万人口,其中鞍山、营口、辽阳三市就有167.8万城市人口。一旦发出地震预警,极可能会引发群众恐慌,影响正常生产秩序。这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面对可能承担的假预警后果,毛远新还是坚持提出,要通过人民广播电台,对全省发布预警。但李伯秋则是担心,如果地震数日未发生,反而会让党和政府陷入,被群众质疑的尴尬境地。

不过两人商议再三后,最终还是拍板决定,采取"隐性预警"方式,以避免引发全面恐慌。但隐行实施的前提,却是要求地方干部们,及时让当地民众疏散到,安全地带。

当天下午两点,省委向营口、鞍山两市,下达指示。即日起,海城、营口两县所有人员,都不得在室内过夜,牲畜和农机要拉到户外,党员干部和民兵,要挨家挨户动员疏散。就这样,在4日晚上19点36分,海城县发生了7.3级特大地震。但几乎所有民众,都得到了及时的疏散。最终统计的死亡人数仅为328人,受伤18000余人。

相比此前国内外同级别地震,伤亡数字之小,着实令世人难以置信。地震讯号被提前捕捉那么,1975年的海城地震,是如何被提前发现的呢?其实在这背后,是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

早在1965年,来自北京的地震专家耿庆国,就投身于研究6级以上大地震的,中期预报问题。五年后他奉命前往,当年发生7.8级大地震的通海,协助救援并开展调研。也就是在通海受灾地区,耿庆国亲眼目睹了,大地震可怕的破坏力,成片房屋倒塌、田地被 "乱刀剁开"、河边房屋被整体推移150米......而这一切都加深了,他探索预报方法的决心。

在走访当地居民时,耿庆国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那就是不少人反映,在大地震前的一年,通海曾遭遇过严重干旱。紧接着,他又发现平谷地震前,也出现过同样异象。于是,他决定拉长时间周期,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渐渐地,奇特的现象被他发现。在我国2700多年前的岐山大地震时,史书就有"川竭,山必崩"的记载,这就意味着干旱很可能预示,山崩(指地震)即将到来。

耿庆国梳理发现,在历史上200多次大地震前夕,当地均有干旱出现。于是乎,"旱灾–地震"规律被他初步提出,并得到了部分证实。在他的研究发现中,干旱虽不能百分之百证明,地震来临。但在高震区出现干旱,特别是面积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的干旱情况,就越可能在1-3年内,发生大地震。

1972年,耿庆国在全国地震预测大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旱震理论",认为当时华北已经出现了大面积干旱,三年内要积极防范,7级以上地震。只不过,这本该引发广泛讨论的理论,在当时却并未得到重视。但辽宁地震部门,在听闻此种理论后,私下里就开始了密切关注,海城地区情况。

果然,在1973年以后的几年里,海城等多地接连出现,频繁小震和地磁异常等前兆,这一切全都足以证明,耿庆国理论的科学性。勇于担责,果断疏散在2月4日凌晨再次发生地震后,当地地震部门根据长期积累的预测数据,基本确认营口、海城一带,已临近大地震临界点。于是立即向辽宁省委,上报预警。

而毛远新和李伯秋审时度势后,作出了人民至上,安全高于一切的决策。尽管采取了"隐性"方式,但疏散工作却是进行的,非常彻底。当天下午,海城、营口驻军和县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通过手持喊话器、村村响应的广播,让所有群众撤离房屋,连牲畜和农机也被拖到了户外。

彼时,室外温度在零下十几度,但没有一个家庭敢有半点懈怠。大家纷纷撤离房屋,有的搭棚守候,有的走亲友挤到坚固房舍内。就这样整整一天一夜,海城县城乃至整个区域,宛如一座空城。19点36分,大地终于开始了,剧烈抖动。但就在数万间房屋,相继倒塌的同时,疏散工作也圆满完成了使命,几乎所有人员,都避开了生命危险。

这一惊天动地的举措,最大限度挽救了民众生命,将灾难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回顾整个震前决策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切谋划都紧紧围绕着,"人民利益"这一宗旨。尽管担心舆论影响,但毛远新等领导人,仍毅然作出全面疏散的重大决定,可谓临危不惧、视民如亲。

与往昔相比,1975年的预警实践意义非凡。这次预警和避灾工作,所积攒出来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后来我国的地震防灾救灾,有着莫大的指导意义。后记历经数千年的煎熬,地震灾难终将被人类征服。但只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依靠科技力量和前人经验,终有一日,人类彻底战胜地震灾害的威胁!

02

从军队高官到监狱犯人

然而,毛远新的命运却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巨大转折。1976年,他因参与政治事件被隔离审查,随后在1980年被判处17年有期徒刑,从沈阳军区政委的高位跌落至秦城监狱的囚犯。

在狱中,毛远新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他不仅要面对漫长的铁窗生涯,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曾两次获得出狱机会,但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第一次是在1982年,有人劝他通过写材料推卸责任来获得假释,但他拒绝了这种违背良心的做法。第二次是在1986年,他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导致机会再次错过。直到1989年3月,他才通过保外就医重获自由。

03

出狱后的平凡生活

出狱后的毛远新选择低调生活,用化名"李实"在上海一家汽车质量检测研究所工作。作为哈军工的高材生,他很快成为所里的技术骨干,多次被评为先进。他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上下班,同事们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毛远新将余生献给了家人,特别是母亲和女儿。他深感愧疚,因为自己的错误影响了她们的生活。母亲在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女儿李莉因高烧失聪,性格变得内向胆小。毛远新尽其所能弥补过去的亏欠,悉心照顾母亲的起居,帮助女儿学习文化知识和素描,最终让李莉考上了上海聋哑人成人教育大专班并顺利就业。

04

一个普通人的坚韧精神

毛远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人性、责任和坚韧精神的故事。从沈阳军区政委到监狱犯人,再到一个普通的研究所员工,他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起伏。尽管在特殊时期犯下了错误,但他在监狱中保持了尊严,在出狱后选择了低调生活,用实际行动弥补过去的错误。

如今,毛远新已退休,每月领取1000多块的养老金,并享受烈士家属待遇。他平静地生活在上海,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他是毛主席的侄子,更想不到眼前这位老人曾是一位军队高官。毛远新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保持人性的光辉和坚韧精神都是最重要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