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类风湿关节炎高发,6大措施助你预防
冬季类风湿关节炎高发,6大措施助你预防
随着冬季的到来,类风湿关节炎这种慢性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最新研究显示,寒冷、湿度增加、活动减少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关节炎发作的诱因。专家提醒,若出现小关节对称性肿痛、晨僵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便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为什么冬季是关节炎的高发季节?
应急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王大民介绍,骨科门诊冬季关节炎患者数量比平时增加了约30%-50%。寒冷刺激、湿度增加、活动减少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关节炎发作的诱因。
寒冷天气下,关节部位容易受到寒冷刺激,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关节滑液分泌减少,从而加重关节负担,引发疼痛。冬季湿度相对较高,潮湿的环境容易使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水肿,加重关节疼痛和僵硬感。此外,冬季人们户外活动减少,运动量下降,关节得不到充分的活动和锻炼,容易导致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进而加重关节炎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如何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主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
- 类风湿因子(RF):出现在60%~8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可见于80%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特异性高达95%。
- 抗MCV抗体:敏感性高于抗CCP抗体,对骨侵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抗角蛋白抗体(AKA):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高达94%,但敏感性较低。
影像学检查方面,X线检查和磁共振检查(MRI)是常用手段。X线检查可以观察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关节面侵蚀等改变。MRI则能更早发现关节滑膜炎、骨髓水肿等病变。
早期症状需警惕
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
- 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尤其是手指、手腕、足趾等小关节,常呈对称性分布。
- 晨僵: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持续时间通常超过30分钟。
- 关节活动受限:随着病情进展,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
-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冬季如何预防和管理?
注意保暖:寒冷天气要注意关节保暖,佩戴护膝、护肘等保暖用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适度运动: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关节灵活性和力量,减少关节磨损。推荐散步、慢跑、瑜伽、游泳等低强度运动。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钙、磷、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豆制品等,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
控制体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关节负担,尤其是膝关节和髋关节。
避免过度劳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工作容易导致关节僵硬,应适时休息和活动。
定期检查:高危人群(如家族遗传史、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
专家提醒,类风湿关节炎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如果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