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雄安新区考古重大发现:两件唐代龙首出土,展现千年龙文化魅力
2024年雄安新区考古重大发现:两件唐代龙首出土,展现千年龙文化魅力
2024年11月,河北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传来重大考古发现:两件罕见唐代龙首在一处唐代高等级寺院建筑遗址旁边的砖瓦坑中出土。经初步判定,这两件龙首为唐代文物,其中一件相对完整,另一件则残存半张龙脸。这一发现不仅为研究唐代建筑装饰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更为中国龙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考古证据。
这两件唐代龙首均为灰色陶质,与故宫宫殿屋檐上象征身份地位的黄色脊兽不同,形象更加圆润、壮实、简洁生动。经过实验室考古研究,研究人员对龙首的眼睛和鼻子部分进行初步清理后,发现龙首上还有大面积的彩绘。其中,龙首眼珠为黑色,眼珠周围的眼线为绿色,耳后上方还有部分白色。这些彩绘的发现,为研究唐代建筑装饰艺术提供了新的线索。
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专家指出,唐代的龙形象在中国龙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史前文化的抽象龙,到汉代的方正龙,再到魏晋南北朝的扁平龙,唐代的龙形象开始变得轻盈飘逸,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特点。此次发现的唐代龙首,为研究中国龙文化形象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考古证据。
这一重要发现所在地——雄安新区,自2017年设立以来,考古工作持续展开,不断有新的惊喜呈现。其中,南阳遗址是雄安新区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迄今为止雄安区域发现最早的城址遗存。
南阳遗址位于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镇南阳村南20米,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占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达0.3~2米。经过考古发掘,发现南阳遗址主要文化内涵为南北并列的大小两座战国城址,城址的年代上限为战国中晚期,主体文化面貌是东周至汉代的燕文化。
在南阳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鼎、簋、壶、戈等青铜器和陶器,部分器物上还发现了“燕王职”“西宫”“左征”等铭文。2024年的考古发掘进一步深化了对小城分布范围、功能性质及年代的认识,基本明确了小城内拐角的位置、结构形态和建筑方式。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另有铜器、骨器、石器等各类遗迹超过百处。
南阳遗址的文化遗存年代涵盖了战国、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时期,时间跨度近三千年,文化演进脉络清晰。遗址由南北并列的大小两座城址构成,城址始建年代不早于战国中晚期,大约在汉代废弃。遗址西北侧发现的西河墓地,系战国中晚期遗址,进一步佐证了南阳遗址城址的年代和性质。这些发现为寻找东周时期燕国南部城邑“易”提供了重要线索。
南阳遗址的文化内涵是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索城市聚落演变与生态环境互动过程及生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雄安新区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物保护单位,南阳遗址的考古发现揭开了雄安城市考古的序幕,展现了雄安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宋金时期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其深厚的燕文化内涵。
除了南阳遗址,雄安新区还确认发现了另外7座古城遗址,分别是古贤遗址、城子遗址、雄州古城遗址、安州古城遗址、新安古城遗址、鄚州城遗址和古州城遗址。这些古城遗址的文化遗存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明清时期,绵延数千年,传承脉络清晰。
这8座古城遗址是文化汇聚交融的结晶。多元文化在雄安一带碰撞、交汇,不断融为一体,造就了雄安“质朴劲勇”的精神气质、“慷慨尚义”的社会风气和“兼容开放”的人文品质。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宋少俊指出,这些古城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交融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视。例如,启动区海岳大街原定规划线穿越南阳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根据文物部门意见,海岳大街调整了路线设计,完全避让了南阳遗址,体现了“未来之城”对历史遗存的尊重和保护。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研究燕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通过这些发现,我们可以窥见雄安新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宋金时期的悠久历史,感受这座“未来之城”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相信还会有更多重要的历史信息被揭示出来,为雄安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