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的菊花诗与造反宣言
“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的菊花诗与造反宣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但凡要改朝换代,以一个利益集团代替另一个利益集团时,新的利益集团都会制造舆论,从而确立造反的正当性。
比如,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军,他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元末刘福通起义,鼓动天下人造蒙古人的反,提出的口号是“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纵览中国古代历史,似乎起事造反者都会用这伎俩。
其目的就是争取民心,争取天下民众的支持,策动天下对旧政权有怨恨者跟进,从而壮大造反的声势,为推翻旧政权增添生力军。
与其他造反者一样,唐末的黄巢造反,也是有口号的。
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学史上,黄巢的一首诗最为有名——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山东菏泽人,出身于盐商世家,走南闯北,结交了很多英雄豪杰。
875年,河南范县人王仙芝不甘忍受朝廷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率领饥肠辘辘的农民造反,义旗一举,众至数万人。黄巢紧随其后,起义响应。两人合兵一处,声威大震,攻州掠县,势不可当。
878年,王仙芝战死,10万起义军共推黄巢为王,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
“冲天”,即推翻唐朝的统治;“王霸”,即建立王霸之业。
这首诗,既可以说是黄巢久蓄于胸的造反之志的表露,也是他造反的宣言与口号。
首句是热烈的向往、热情的期待,期待那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的到来。
第二句以石破天惊的想象对比——“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预言一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必将溃不成军一败涂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的坚定果敢。
诗中的菊花,是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化身。
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的处境、所遭遇的命运而愤愤不平,“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所谓“为青帝”,我们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表达。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气质,“我花开后百花杀”则是战斗必胜的信念。
只是唐朝的皇帝们没有解读出来,否则,或是让他中进士、做朝官以“拴住”他,或是早早扑杀他,那么唐朝的劫难就可避免或推迟了。
如果说《不第后赋菊》只是简单的一首“反诗”,恐怕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关键在于它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黄巢之前,人们一提到菊花诗,最先想到的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意境。
此后,许多文人墨客写菊,都逃脱不了陶渊明赋予菊花的隐逸品性。
但是黄巢出现后,这个略通文墨的武将,一改菊之隐逸的品性,使其充满了豪壮的气势。
开篇两句就非常霸气:“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等到深秋重阳节来到,那时候“我花”开放,百花就凋谢了。
第三、四句则描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菊花怒放,芳香袭人,直冲云天,浸透全城。
一朵朵含苞怒放的菊花犹如一个个披坚执锐的将士,飒爽英姿,威风凛凛。
黄巢笔下的黄花,早已从幽人高士之花,转变成豪迈粗犷的战斗之花,早已从幽独淡雅的静态美,转变成花开满城,占尽秋光的动态美。
这首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均不失为一篇佳作。
既写出了菊之形,写写出了菊之神,形神兼备;既写出了菊之香,又写出了菊之色,色香味全。字字在写菊花,却又字字在写起义军。
它以菊花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农民起义队伍的浩大声势和冲破一切封建羁绊的英雄气概。读之激动人心,更令人振奋。
他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作品辞采的壮丽、意境的阔大,可说是前无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