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碰瓷频现,企业如何通过规范管理有效防范
职场碰瓷频现,企业如何通过规范管理有效防范
近年来,“职场碰瓷”现象频繁出现,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所谓“职场碰瓷”,是指一些劳动者通过钻企业劳动管理漏洞,利用劳动仲裁等方式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正常的劳动市场秩序。本文将探讨“职场碰瓷”的表现形式、危害以及企业如何有效防范这种行为。
什么是“职场碰瓷”?
“职场碰瓷”是指一些劳动者通过钻企业劳动管理漏洞,利用劳动仲裁等方式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呢?首先,企业需要规范管理制度,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参加社会保险,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体制。其次,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要做好入职前的背景调查,防止“劳动碰瓷”者混入。此外,企业应在入职后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对拖延签约的劳动者及时采取措施。通过这些手段,企业可以有效防范和应对“职场碰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职场碰瓷”的常见表现形式
“职场碰瓷”者通常会利用企业劳动管理中的漏洞,采取各种手段获取不当利益。根据相关专家的总结,以下几种行为是“职场碰瓷”者常用的手段:
伪造签名或代签劳动合同:在集体签订劳动合同时,趁企业不注意,让他人冒签自己的名字。
拒签劳动合同:以各种理由拒绝或故意拖延签订劳动合同,然后以企业未签订劳动合同为由要求双倍工资赔偿。
申请不缴纳社保:先要求企业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发放社保补贴,之后再以此为由提出被迫解除劳动合同,要求经济补偿金。
虚报工伤:通过技术水平不够入职、受伤后入职或佯装工作失误故意受伤,申请工伤索赔。
履历造假:专门入职无需考勤打卡、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岗位,同时在多家公司入职,骗取工资报酬。
“职场碰瓷”的危害
“职场碰瓷”行为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和经济损失。例如,有案例显示,一些“职场碰瓷”者在多家企业工作时间极短,却通过劳动仲裁索取巨额赔偿。这种行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此外,“职场碰瓷”还可能导致企业对劳动者的信任度降低,影响正常的招聘和用工过程。
企业如何防范“职场碰瓷”
面对“职场碰瓷”,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防范机制。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
规范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劳动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的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缴纳制度等。确保所有用工行为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加强招聘审核: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应对拟招聘人员进行充分的背景调查。通过人才云服务诚信绿码等工具,核实求职者的身份、学历、履历等信息的真实性,重点核查其是否存在多项“诉讼记录”。
完善用工管理:企业应在入职后一个月内及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对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的劳动者,尽快固定其拒绝签订劳动合同的证据,结清工资后直接解除劳动关系。
保留证据:企业应注重保存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考勤记录、工资发放记录等,以便在发生争议时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法律咨询:企业应积极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帮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各地不同的司法政策,降低合规成本以及用人成本。
案例分析
以赵某的案例为例,他曾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先后入职多家公司,每次工作半年左右即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通过申请仲裁获得赔偿。2021年,他再次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某机械部件公司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147333.33元。然而,法院最终认定赵某的行为违背诚信原则,判决公司无需支付补偿。
结论与建议
“职场碰瓷”现象的频发,反映出企业在劳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漏洞。企业应从制度建设、招聘审核、用工管理等多方面加强防范,同时,劳动者也应秉持诚实信用原则,合法、合理地维护自身权益。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