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匪片四十年,如何被“中港合拍”所改变?
香港警匪片四十年,如何被“中港合拍”所改变?
从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到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直至今天,在这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香港电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型。在制作方面,香港电影从本土制作到与内地合拍已成为常态。在主题表达上,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身份焦虑特征,转变为对奉献、坚毅等正面价值观的高度颂扬。
不同时期香港警匪片中男性形象和阳刚之气的差异就反映了这些变化,传统电影中的中国好男人的形象也在影片中不断改变标准。例如1989年由吴宇森执导的《喋血双雄》中的男性角色被描绘为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而2013年由陈木胜执导的《扫毒》抑或者邱礼涛10年代后拍摄的警匪片,比如近期上映的《海关战线》则偏向于现实主义,展现了对好男人形象的两种不同理解。
《喋血双雄》剧照
从《喋血双雄》到《扫毒》,香港警匪片中的“好男人形象”正在从“侠客”向“普世定义的中国好男人”转变,而大陆的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转变。这篇文章中将会通过两部影片中男性角色对事件的不同表现,展现好男人形象的具体变化,以及他们如何承接了社会的期望。
不同时期的中国电影对理想中国男人的描绘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地都体现着儒家的基本传统美德。裴开瑞(Chris Berry)强调“中国男子气概的核心源于忠、孝、义。这些原则包括对统治者、家人和同伴的信任和忠诚。”中国男性气质强调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团结,这与儒家意识形态中的父权密切相关。然而,香港警匪片中对男性的描写却与这些传统特征相左。
《扫毒》剧照
在这一类型中,男性角色之间的动态互动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氛围感,国内外的学者们通常称之为江湖。在超现实和抽象的江湖境界中,男性人物往往摆脱脆弱的缺点,反而体现出英雄或刺客的原型本质。在西方电影中,“刺客”意味着杀手,而在中国,刺客往往与正义和智慧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香港武侠片中,还是在回归前的警匪片中,男性角色通常缺乏家庭关系。他们从孝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而优先考虑效忠和尊重他们的统治者和战友。【1】陆恂敏认为,“香港警匪片将当代都市男性世界描绘成一个充满武侠精神的江湖。”
《喋血双雄》和《扫毒》分别体现了英雄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江湖形象。《喋血双雄》是香港电影公司在香港最终回归中国前夕制作的,而《扫毒》则是 CEPA 政策颁布后香港电影公司与中国大陆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CEPA 的出现大大降低了香港电影人的制作成本,促进了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扫毒》将内地警匪片(与香港警匪片的类型相同,但警察的定义更偏内地警察)的气质和人物形象完美地融入警匪类型片中,同时在合拍片的浪潮中坚持了香港警匪电影的精髓。下文将对两部影片进行比较分析,重点关注男性角色的塑造和内地的影响。
《喋血双雄》剧照
《喋血双雄》和《扫毒》中的戏剧冲突从根本上就发生了不同,男性角色的处境和表达方式也不同。在《喋血双雄》中,吴宇森深入探讨了两位男主角之间的动态关系——周润发饰演的杀手小庄和李修贤饰演的警探李鹰。影片多次巧妙地突出了两人之间的相似之处。
例如,当李鹰坐在小庄的沙发上时,他的思绪飘到了最近小庄与黑社会枪战的场景,并模仿他拔枪的姿势。尽管两人的身份、职业不同,角色的属性也截然相反,但在整部影片中,他们却有着无与伦比的默契,李鹰不止一次预见到小庄的举动。张燕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警探作为一面镜子可以映射出凶手的正义倾向,而凶手作为一面镜子也可以映射出侦探在道德和法律底线面前的谨小慎微。
《喋血双雄》剧照
小庄和李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英雄主义,既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又超越社会和法律的约束。具体来说,他们体现了中国社会所珍视的美德即道德、荣誉、友谊和爱情,是真正的中国古代英雄。他们在为共同目标作出努力的过程中相识并因共同特点而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因此,影片的戏剧冲突来自人物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影片没有制度约束或社会道德底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将友情转化为对社会规范的抗争。
相比之下,《扫毒》的核心是马昊天、苏建秋和张子伟在对抗邪恶势力时的兄弟情谊。与《喋血双雄》中主人公在与外部世界的斗争中建立起的感情不同,《扫毒》中三人的感情基础在于他们对现有社会规范坚定不移的坚持。他们全心全意地与社会秩序和国家强加的约束保持一致,这与吴宇森构建的江湖中描绘的对社会规范的反叛有所不同。尽管他们的职业背景是香港警察,但他们绝对服从的性格特征却倾向于大陆人民公安的气质。他们超越了单纯的警察角色,体现了一支忠于职守、坚定不移的护法队伍。他们从不质疑道德和法律条文,他们的情感冲突源于个人诉求,而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挑战,这一点与小庄和李鹰完全不同。
《扫毒》剧照
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香港电影和中国大陆电影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矛盾。吴宇森的动作片与美国的男性传统紧密结合,这也是他在西方电影界广受赞誉的原因之一。【3】吴宇森警匪片中的男性角色与美国西部牛仔相似,体现了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然而,受制于香港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身份危机,这些角色身上所体现的个人主义是微妙的,往往带有苦涩的色彩。
香港回归前,殖民地公民身份有别于英国公民身份,香港人的“中国人”身份被边缘化。因此,“香港人”(HongKonger)成了一个有些模糊的身份标签。这种冲突和焦虑体现在《喋血双雄》中小庄等人物的选择上。尽管小庄漠视法律和道德,俨然一个英雄人物,但他天生具有道德感和仁义心。例如,他在逃跑或执行任务时会本能地拯救无辜者,如果他人因他而受苦,他也会感到悔恨,体现了英雄的无私的特质。朱利安还认为小庄和李鹰是行动和苦难的缩影,因为他们个人主义的决定导致了不断升级的困境。然而,他们仍然被困在城市的束缚中,永远与不可抗拒的力量作斗争。这种挣扎最终成为吴宇森作品中的极端暴力美学。
《喋血双雄》剧照
一部好的警匪片通常以孤胆英雄为主角,以符合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想,迎合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的英雄主义追求,而一部值得称道的公安题材影片则应突出一个有说服力和凝聚力的警察群体,弘扬集体主义。【2】《扫毒》作为一部合拍片,多少受到了内地盛行的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影片通过对男性角色的刻画,明确地回避了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
例如,苏建秋为了回到家人身边向八面佛泄露了重要情报,这个行为间接导致了战友的牺牲。在随后的五年里,苏建秋一直在愧疚中挣扎。相比之下,张子伟坚守集体主义精神,在被抛弃后仍选择继续卧底,坚信自己是正义之士。这与中国大陆警匪片的主流观念不谋而合。然而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是:香港人文理想的叙事框架难以无缝融入内地的社会和政治格局,无法迅速与主流价值观接轨。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扫毒》包括邱礼涛现在的电影摒弃了《喋血双雄》等影片中的单一英雄原型。相反,陈木胜将英雄主义分为三个角色,分别象征正义、亲情和友情,每个人都为追求绝对正义而牺牲生命,这更是对忠孝节义的现代诠释。
《扫毒》剧照
一般而言,香港警匪片中的男性角色往往体现了特定的社会理想,或象征着各自时代的城市精神。例如,《喋血双雄》中小庄的形象与当代观众对英雄人物的渴求产生了共鸣,他们希望小庄能够超越社会的焦虑和规范。这个角色塑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叙事,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能够冲破社会束缚的英勇形象。反之,《扫毒》反映的是一个处于转型期的香港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冲突依然存在,但人们逐渐重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贤人典型。焦点慢慢转向塑造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体现中国社会所珍视的价值观。
文章注释:
【1】英雄片的巅峰——《喋血双雄》作者:缪轶 来源:剧影月报. 2010(03)
【2】后殖民语境下香港电影研究 作者:蔡东亮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3期
【3】Stringer, Julian (1997) 'Your Tender Smiles Give Me Strength: Paradigms of Masculinity in John Woo's A Better Tomorrow and The Killer', Screen 38. 3. 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