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福临登基背后的权力博弈
顺治帝福临登基背后的权力博弈
公元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驾崩。他大概没想过自己会在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死去,因此也就没留下任何遗言来安排继位者。当然,其余人也都没有一点准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忙乱和哀悼,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即将在皇宫崇政殿打响。时间是9月26日、皇太极死后第五天。
谁最有希望即位?在当时形势看来,主要有四个人。
皇太极生前共有11个儿子,其中3个夭折。在他去世时,继妃乌喇纳喇氏所生、肃亲王豪格35岁,庶妃颜扎氏所生、辅国公叶布舒16岁,侧妃叶赫那拉氏所生、承泽郡王硕塞16岁,庶妃纳喇氏所生、镇国公高塞6岁,庶妃伊尔根觉罗氏所生、辅国公常舒6岁,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所生的福临5岁,庶妃所生的韬塞4岁,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所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2岁。
八子中肃亲王豪格年龄最大,福临的母亲庄妃最受宠,博穆博果尔的母亲懿靖大贵妃地位最高。在这三人中,人们又普遍看好豪格。
除三位皇子外,有希望角逐皇位的第四人是睿亲王多尔衮。
率先开始角逐的是豪格与多尔衮,任谁也没把后来的获胜者福临当回事。
因此,还是要先讲清楚豪格与多尔衮。
豪格的优势
肃亲王豪格角逐皇位的资本丰厚。
第一,他当时35岁,正值壮年,且比多尔衮还要大3岁。
第二,相貌不凡,弓马娴熟,性格英毅,足智多谋,是公认的俊杰。
第三,久经战阵,功勋卓著。早在努尔哈赤时期,豪格就两次随军征蒙,因功被封贝勒;在皇太极时期,先后九次主持或参与攻明,深入到山西、山东等地,还曾三征蒙古、一征朝鲜。因此皇太极称帝后,豪格被晋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事务,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
第四,效忠者众。豪德深得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拥护,两黄旗将士更是誓死效忠。且皇太极生前一直“强干弱枝”,三旗共计61个牛录,实力远强于其他五旗。更何况从利害关系出发,两黄旗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其优越地位,他们觉得怎么着也轮不到多尔衮。
多尔衮的优势
睿亲王多尔衮掌管镶白旗,共30牛录。他在17年前与皇太极争夺汗位失败,如今立志不再重蹈覆辙。除了年纪和军功优势与豪格不相上下外,多尔衮又有独特优势。
第一,“根正苗红”。当年努尔哈赤曾留有遗言,由九王子(多尔衮)即汗位。只是当时多尔衮年幼,便由代善暂摄。结果代善迫于情势,才拥立了皇太极。
第二,兄弟齐心。多尔衮兄弟占有两个白旗。其中哥哥英郡王阿济格的镶白旗30个牛录中有多尔衮一半;弟弟豫郡王多铎的正白旗35个牛录也听其驱策。这样算下来人数最多。况且当时有权参与讨论拥立皇帝的七个亲王和郡王中,多尔衮兄弟已经占了三席、至少65个牛录的支持。
第三,经验丰富。多尔衮17年前曾错失汗位,让他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17年来,多尔衮增长了不少才干,变得智慧过人,“睿”亲王封号当之无愧。
了解了夺位的“交战”双方后,再来看哪些人是“裁判”。
谁有决定权?
按照努尔哈赤生前定下的规定,皇(汗)位继承要由满洲贵族来讨论。这里实际上指的是在努尔哈赤时期被封为贝勒的人。而到了皇太极时期,贝勒一词被固定用于支持满洲的蒙古族上层统治者,因此“贵族”实际上指的是当时册封的亲王和郡王。
具体来说就是七个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
七人中,多尔衮三兄弟和豪格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因此代善、济尔哈朗和阿达礼的态度就至关重要。
而这三个人又有三种想法。
颖郡王阿达礼的想法
颖郡王阿达礼是代善的孙子,父亲是代善三子萨哈璘。萨哈璘是最早拥立皇太极为大汗的人,是皇太极的大功臣,一直深受宠幸。不幸的是,他在皇太极即位后不久就去世了。
萨哈璘死后,皇太极也许是恨铁不成钢,也许是处于别的什么考虑,竟一直对其子阿达礼很不好。于是阿达礼自然对皇太极颇为不满,反而逐渐与多尔衮亲近。
因此,阿达礼多次公开在各种场合公开表态,支持多尔衮继承皇位。
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想法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比豪格大10岁、比多尔衮要大13岁。他从小一直寄养在伯父努尔哈赤家,因此也算是这个家庭中极为特殊的一员。
公元1629年,皇太极颁布了舒尔哈齐长子阿敏的16大罪状,将其幽禁在寓所。此后济尔哈朗承袭了阿敏的一切职务,也接管了镶蓝旗共33个牛录。这在满洲八旗中仅次于多尔衮弟弟多铎掌管的正白旗35个牛录。
济尔哈朗从一无所有到实力雄厚,全靠皇太极。因此他一直跟皇太极很好。那么从理论上说,济尔哈朗不大可能参与争位,而是支持皇太极的儿子——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行,却不一定是豪格。
于是济尔哈朗无论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礼亲王代善的想法
代善是努尔哈赤子孙当中年龄最长者,他和子孙现在仍然掌管着两红旗共51个牛录。
不过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遭到严重削弱,他本人也年过花甲,早已不过问朝政。他的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璘英年早逝,剩下一个硕讬不称心,一个满达海资历浅、没有发言权。第三代中,阿达礼等人虽然不甘为人后,但屡被皇太极打压。这就导致两红旗老的老、小的小,没有竞争优势。
代善家族上一次争夺汗位没有成功,现在他们也并不想再来争夺,只是见风使舵。然而以代善的资历和两红旗的实力,其态度仍能左右事态发展。
双方的形势分析
总结一下,有权决定皇位的七个人中,多尔衮赢得了四个人和两个多旗的支持。四个人是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和阿达礼;两个旗是两白旗;“多”的一点是正红旗、正蓝旗、正黄旗中的部分宗室亲贵。
豪格一方则有两黄和正蓝三个旗的支持。
另外济尔哈朗和代善的态度不明。
从态势上看,多尔衮一方似乎占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然而从结果上看,多尔衮又和17年前一样功败垂成。这其中庄妃做了一些文章。
庄妃的想法
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布木布泰被册封为庄妃;1638年,她为皇太极生下儿子福临;1643年皇太极去世的时候,福临5岁。
此时的庄妃做梦都想让自己的儿子福临即位。但从年龄上看,福临上面有5个哥哥;从地位上看,豪格是长子,2岁的博穆博果尔的母亲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要比庄妃高上三个级别。
哪里就轮上自己的儿子了呢?怎么才能轮上自己的儿子呢?庄妃又能做点什么呢?
事实上面对当时那种非常激烈竞争,又是身为后宫女子,庄妃也仅能做做美梦而已。
除非形势有变化。
勿忘天下大势
这个形势就是天下大势。
第一,清朝刚刚崛起,历史机遇宝贵。满洲人的前身女真人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一个大金政权,也曾占领过中原,更遭到了中原汉族人民的强烈抵抗,最终亡于蒙古之手。现在是女真人第二次建立政权有机会再次进军中原、统一中国的机会。
第二,大业胜利在望,前路仍然艰辛。此时明朝即将灭亡,却仍在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和大清八旗军队的夹击下苟延残喘。大清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但要完成这一统大业,还需要一位能够团结各方势力、稳定政局的皇帝。
福临登基的必然性
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下,年仅5岁的福临意外登基,成为这场权力斗争的获胜者。福临的登基不仅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也是“八王议政”制度下的必然选择。
福临的继位平衡了各派系的力量,维护了大清的稳定和发展。这场皇位争夺战充满了戏剧性和策略性,展现了权力斗争的复杂与残酷。
福临登基后的政局变化
福临登基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大权独揽。豪格虽然没有阻止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但最终在权力斗争中被边缘化。多尔衮凭借其政治手腕,逐渐削弱其他势力,最终掌控了两黄旗。这段历史揭示了清朝初期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