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的音乐天才:嵇康和他的《广陵散》
竹林七贤的音乐天才:嵇康和他的《广陵散》
“广陵散于今绝矣!”随着嵇康的这声悲叹,一首流传千年的古琴曲仿佛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嵇康或许未曾想到,这首《广陵散》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段传奇。
嵇康的音乐理论:《声无哀乐论》
嵇康不仅是竹林七贤中的灵魂人物,更是一位卓越的音乐理论家。他的《声无哀乐论》提出了一个在当时颇具争议的观点:音乐本身并不具备情感,而是听者的情感投射。这一观点与儒家“音乐反映社会政治伦理”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
嵇康认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这一论断在今天看来,与现象学中的“意向性”概念不谋而合。布伦塔诺在《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的区别》中提到,“当我倾听某一段和谐悦耳的乐曲时,我所感觉到的快乐并不是声音里包含的快乐,而是倾听它时所产生的快乐。”这与嵇康的观点惊人地相似。
嵇康进一步指出,“夫哀心藏于苦心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他认为,音乐只是激发情感的媒介,真正的情感体验来自于听者的内心世界。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比布伦塔诺更为极端,嵇康甚至否认了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认为听众对乐曲的反应仅限于“烦躁与宁静”。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不同音乐确实能引发不同的生理反应。快速的大调音乐倾向于使人产生正性情绪体验,而慢速小调音乐则较易诱发负性情绪感受。然而,这些反应究竟是音乐本身所表达的情感,还是听者自身的情绪反应,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广陵散》:源自广陵的传奇琴曲
《广陵散》最初源自秦汉时期的广陵地区,是当地流传的一首民歌。广陵,即今天的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重镇。《广陵散》作为一首琴曲,在岁月的洗礼下逐渐演变为结构复杂、技法高难的古琴大曲。
这首琴曲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与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密不可分。《广陵散》演绎的是聂政刺韩傀的故事,展现了聂政为报答知己严仲子的恩情,孤身勇闯韩宫,手刃韩相侠累后毁容自尽的壮烈事迹。这种英勇无畏且极具反抗意识的情节,使得《广陵散》在封建统治森严的年代被视为具有煽动性的“危险音符”。统治者对其传播加以限制,生怕这首曲子激发民众的反抗情绪,这给《广陵散》的传承之路蒙上了阴影。
嵇康与《广陵散》:一段千古绝唱
魏晋时期,嵇康成为了《广陵散》传承的关键人物。相传他在洛西游历时,偶遇一位神秘老人传授此曲。嵇康得曲后,全身心投入其中,凭借卓越的音乐天赋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将个人的风骨与豪情融入每一个琴音,让《广陵散》焕发出独特光彩。
然而,命运无常。嵇康身处政治风云变幻的乱世,因刚直不阿,不愿向司马昭的强权统治低头,最终招来杀身之祸。临刑前,他于东市从容镇定,对着日影最后一次奏响《广陵散》。曲终,嵇康悲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彼时,随着嵇康生命的终结,《广陵散》的传承仿佛戛然而止。
《广陵散》的现代传承
令人庆幸的是,《广陵散》并未在历史长河中彻底消失。明朝时期,这首琴曲再次现身。据记载,管平湖先生依据明初宁王朱权编纂的古琴谱集《神奇秘谱》中的记载,经过精心整理和打谱,最终让《广陵散》激昂豪迈、气势磅礴的旋律再次回荡世间。
然而,由于古琴谱不记音高和节拍,在没有现代录音技术的漫长岁月里,音乐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以及晦涩难懂的曲谱记录。《广陵散》作为结构复杂、技法高难的大曲,演奏细节繁多,仅凭师徒口头传授,极易出现信息遗漏或偏差。而且,古代曲谱如文字谱、减字谱,对外行而言如同神秘符号,解读难度极大。
尽管如此,嵇康的音乐精神在当代得到了新的诠释和传承。在新加坡鼎艺团华乐室内乐节上,作曲家骆思卫创作的《竹林七贤外传》以四小乐章表达了七人的共同情感和理想。作品融入现代和流行元素,清新脱俗,即使对竹林七贤的故事不熟悉的听众也能领略七人无拘无束隐居的快感。
如今,《广陵散》已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瑰宝,在舞台和雅集上绽放光芒。回首其曲折的传承之路,不禁令人感叹,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坚守,激励着我们继续守护这份珍贵的音乐遗产,让《广陵散》的传奇永远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