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蜀王国的变化:《山川志》与《汉州志》解开三星堆遗址的秘密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17: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蜀王国的变化:《山川志》与《汉州志》解开三星堆遗址的秘密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揭示了古蜀国的辉煌文明,还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这段神秘历史的钥匙。从1986年首次发现两个祭祀坑,到近年来的新一轮发掘,三星堆遗址不断刷新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其背后的历史变迁。

三星堆遗址的核心区域大约有2.6平方公里,由东、西、南三面至今仍存的残破城墙划定范围,北面紧邻鸭子河,呈现出三面有墙一面靠水的城市格局。从月亮湾、真武宫一直到三星堆遗址核心区,都位于同一条中轴线上,并且发现了两个充满古蜀国礼器的祭祀坑,这表明该区域是三星堆古蜀王国的“内皇城”宫殿。

三星堆遗址中古蜀文化的知名度从无人知晓到闻名全球,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两个祭祀坑——“2号坑”的发现。如今广为人知的“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像”“青铜兽面具”“青铜神树”等,都是从这两个祭祀坑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蕴含着高度浓缩的古蜀文化信息,是三星堆遗址发掘中最具主导地位的发现。

1986年夏天,两个震惊世界的祭祀坑相继出土。“2号坑”出土了1300件器物,包括67根象牙、3枚虎牙以及约4600枚海贝。出土的器物中包含不少罕见的大型青铜礼器,这些大规模、大体量的青铜器物,充分展示了古蜀国三星堆文明的强大国力和高超的铸造工艺。

在1、2号祭祀坑被发现35年后,2019年至2020年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组成的联合考古团队,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新一轮的勘探发掘。新发现了6座商代晚期的祭祀坑,分别编号为“3、4、5、6、7、8”号祭祀坑,目前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彩绘青铜头像、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的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这一轮大规模的文物发掘再次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三星堆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并非只有黄河流域文明扩散至全国,长江流域地区也孕育了不亚于黄河流域的古老文明,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满天星斗、遍地开花”的多元格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然而,1号、2号祭祀坑的出土文物掩埋方式却令人费解。通过坑内器物的分层出土可以发现,这些器物的掩埋是有先后顺序的:最底层是玉石器、金器,接着是青铜像(包括人像、头像、面具、尊等),随后是铜戈、铜瑗、陶器等,最后是大型石器、象牙以及骨渣混合物。值得注意的是,坑中的许多青铜器,如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人头像等,在埋入前就被故意砸坏,断裂成多块,然后放入坑中,并用大火焚烧,许多器物上都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有的青铜器甚至因高温而熔化粘连在一起,最后才用土掩埋。

这种对待被视为神灵供奉的精美礼器的方式令人震惊,不禁让人猜测:这是改朝换代时抛弃旧物追求新物的表现,还是某种自我毁灭的行为?可以肯定的是,制作这些青铜器物的人与将其掩埋的人并非同一群体,也不属于同一政权。这一发现揭示了古蜀国三星堆文明的一次重大变革。

古蜀王国的三个主要时期与三次重大变革

要理解两个祭祀坑的由来,我们需要从三星堆文明的兴衰变化和历史变革中寻找答案。根据相关资料(主要参考主流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可以将三星堆文明的发展概括为“三个主要时期”和“三次重大变革”,这些时期和变革相互交织,其中还穿插着古蜀国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

第一个重要阶段和第一次大变革: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朝失去规矩后,蜀地先有王,名为蚕丛,他拥有竖长的眼睛,开始称王。他去世后,建造了石棺石椁,国人也纷纷效仿。因此民间将使用石棺石椁的人家称为纵目人家。随后的王是柏灌,再之后是鱼凫。鱼凫在渝山耕种,最终得道成仙,蜀人为了纪念他建立了祠堂。”

蜀王的先祖是蚕丛,蚕丛去世后由柏灌继任,柏灌之后则是鱼凫。这三代各自统治了数百年,都是神话中长生不死的人物,他们的民众也追随其王。据记载,蚕丛属于来自川西的羌人(古羌人并非单一民族,而是指上古时期生活在如今中国陇山山脉西边地区不同部族的统称,与现代羌族并非同一概念)。他带领部落迁徙至崛山脚下,居住在石洞中,教导民众养蚕,部落逐渐壮大,他因此成为古蜀国的第一位蜀王。

蚕丛去世后,第二任蜀王柏灌继位。柏灌之后,崛江上游山地的氏族首领鱼凫成为第三位蜀王。在鱼凫统治期间,古蜀人从山地的渔猎生活转向平原的农耕畜牧,古蜀王国完成了从原始氏族公社制度向奴隶制度的社会转型。

据古代传说,鱼凫执政长达500年,最终在渝山羽化登仙。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反映了民众对“王”的尊崇和敬畏。经过考证,鱼凫的统治持续了近500年。从蚕丛到鱼凫的时期,是古蜀王国的第一个重要阶段,随后发生了第一次重大变革。大约在春秋初期,来自云南昭通的杜宇带领部落通过战争夺取了原有政权,成为新一代古蜀王,这是三星堆文明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第二个重要阶段和第二次重大变革始于杜宇统治蜀国,开启了古蜀王国的第二个关键时期。由于杜宇精通农耕,推广农业发展,使蜀国农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他被尊称为“望帝”。但好景不长,在杜宇统治的后期,蜀国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蜀王本纪》记载“当时玉山往外冒水,就像尧时期的洪水,望帝(杜宇)无法治理,就让鳖灵去处理玉山的问题,百姓这才得以安稳生活。”

洪水泛滥是古蜀国三星堆文明的第二次重大变革。洪水冲毁了原有的城邑,杜宇不得不将都城迁至成都平原中部。此时,来自荆地(即现在的重庆、湖北一带)的鳖灵带领民众打通玉山(巫山),最终治理好了洪水。

杜宇看到鳖灵年轻有为,治水有功,自认为无法与之相比,于是效仿尧舜禅让的做法,将王位让给了鳖灵,不久后杜宇去世。相传杜宇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在清明、谷雨、立夏、小满等农忙时节,催促人们耕种收获,保佑蜀国。

第三个重要时期和第三次重大变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鳖灵治水离开后,望帝与他的妻子私通,望帝感到羞愧,认为自己德行浅薄不如鳖灵,于是将国家交给鳖灵后离开,就像尧的禅让那样。鳖灵登基,名号叫开明。”鳖灵登基后,因治水之功被百姓尊称为“丛帝”。

公元前666年,他将国号改为“开明”,建立开明王朝,成为第一任“开明帝”,古蜀国文明由此进入第三个主要时期。开明帝深受蜀中百姓爱戴,开明王朝统治古蜀国300余年,推动了蜀地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

到了第九世开明帝时,他开始接纳中原文化,设立宗庙,不再称帝而改称王。直至开明十二世,这位末代蜀王逐渐腐化,国家走向衰落。

公元前316年,北方强大的秦国抓住机会攻打古蜀国,末代开明王战败,蜀地从此归秦国管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国灭古蜀”。这是古蜀国经历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重大变革,最终导致古蜀国的衰落。

但古蜀政权并未因此消亡,末代开明王战败后,带领子民向南迁移,从成都平原经西昌出四川,再经红河县走出云南边境,最终到达现在的越南义立。因此,2018年在越南义立遗址出土的大量三星堆文物(主要是陶器、玉石类器物,青铜器较少),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带过去的,越南的史书将这段历史称为“冯原文化”时期。

从蚕丛氏成为首位“蜀王”开启古蜀国,到秦国灭亡古蜀,大约经历了140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古蜀国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和三次重大变革,从兴起走向兴盛,最终走向衰落。

在这三次重大变革中,最惨烈的是杜宇取代鱼凫政权和秦国灭亡古蜀这两次,因为这两次都是外来政权通过战争侵略取代原有政权。1、2号祭祀坑的出土文物为这些变革提供了补充证据。例如,1号祭祀坑出土的“金权杖”,长142厘米,净重480克,包裹金箔的木棍已碳化成石粉,这根金权杖显然是王权的象征。

金箔上的图案符号分为三组:最上面一组是前后对称的一对人头像,下面被两条平行线隔开;第二组和第三组是对称的图案,描绘了两支箭射中两条鱼,有一只鸟支撑着箭杆,呈现出捕鱼的鸟满载而归的场景。

在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大鸟头”,具有矮冠、短钩喙,喙尖向下钩折,造型酷似鱼鹰的头部。这些图案、符号和造型都象征着鱼和捕鱼的鸟,而将此作为部族图腾符号的正是“古蜀王”鱼凫。据传鱼凫擅长渔猎,当时的蜀国人将“鱼鹰”作为象征性的符号,并作为部族的图腾来信仰,以此表达对蜀王的尊崇。

从古蜀国三星堆的历史推断,1、2号祭祀坑很可能是杜宇取代鱼凫政权后留下的“厌胜坑”。所谓“厌胜坑”,就是在王朝更替时,获胜的新政权将前代王朝的圣物、礼器破坏并埋藏,以起到警示作用。在远古时期,杜宇这个外来部落通过战争夺得政权,自然需要将代表前王朝信仰的“神器”破坏并埋藏。

而且在掩埋时,象牙和动物的骨渣被放在最上层。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象”能镇压邪恶、驱魔,象牙具有“厌胜”的巫术效果,再加上用大火焚烧,这对前朝政权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羞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