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流亡作家乌格雷西奇:把心理创伤写进文学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57: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流亡作家乌格雷西奇:把心理创伤写进文学

“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像童话里的龙一样吐出舌头,然后它就分叉了: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一门如此令人痛苦的语言,一门从来没有学会描述现实,与人对于现实的内在体验同样复杂的语言,能够讲故事吗?”这是《疼痛部》开篇的一段话,也是作者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写照。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这位克罗地亚裔荷兰籍作家,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在萨格勒布大学主修俄语文学及比较文学。1991年内战爆发后,她因反对民族主义观点而受到攻击,最终于1993年离开克罗地亚,辗转至阿姆斯特丹定居。她的作品多探讨流亡、国族变迁和记忆失真的议题,其中《疼痛部》通过主人公塔尼娅在内战后前往阿姆斯特丹的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杜布拉夫卡的创作深受其个人经历影响,她反对民族主义和身份政治的标签,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文化的连续性。

01

《疼痛部》:一部关于流亡与记忆的小说

《疼痛部》是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的代表作之一,2023年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译者是姜昊骞。这本320页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心理创伤的复杂性和持久性。

02

心理创伤的具象化描写

《疼痛部》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对心理创伤的具象化描写。乌格雷西奇通过主人公塔尼娅的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个体心灵的深刻影响。塔尼娅在内战后前往阿姆斯特丹的大学,教授着前南斯拉夫的语言和文学,一门“随着其原生地的消失而消失”的学科。在这期间,她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群,有人因为战争和过往经历,在族群创伤和应激的影响下行为;也有人为了在战后争取名利,阴暗所图。

乌格雷西奇巧妙地将抽象的疼痛转化为具体的文学形象。她写道:“疼痛是无言的、无用的,却唯一真实的证人。”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心理创伤的本质,也暗示了文学在表达和见证这种创伤中的重要作用。

03

文学价值与影响

《疼痛部》在文学界的地位不容小觑。它延续了中欧文学对个体存在和政治压迫的思考,与米兰·昆德拉等作家的作品形成呼应。乌格雷西奇的叙事手法独特,她善于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宏大的历史背景,使读者在平凡中感受到时代的动荡。

昆德拉曾评价乌格雷西奇:“她是一位真正的欧洲作家,她的作品超越了国界和民族主义的狭隘视野,展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困境。”

04

读者反响与评价

《疼痛部》在普通读者中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豆瓣阅读平台上,有985人在读,9578人读过,33334人想读。读者们普遍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战争和流亡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记忆的深刻探讨。

一位读者写道:“乌格雷西奇的文字如同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战争对个体心灵的创伤。她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

另一位读者则表示:“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归属’的意义。在这个充斥着身份政治的世界,乌格雷西奇提醒我们,我们可以不属于任何地方,这同样是一种不应该被剥夺的权利。”

《疼痛部》以其深刻的笔触,将心理创伤具象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在面对重大挫折时的内心世界。这本书不仅揭示了人性深处的疼痛,也引导读者思考如何理解和应对心理创伤。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还是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疼痛部》都是一次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