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神话:悟空》看网络文学: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新路径
从《黑神话:悟空》看网络文学: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新路径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跨界影响力仍在持续发酵,它不仅是一款游戏,更成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样本。在全球流通的网络文化消费语境下,游戏、网文、网剧等正在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三样”。
发展二十余年后,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近期由上海网络作家协会等机构举办的研讨会上,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指出,网络文学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玄幻、仙侠小说中融合了儒、释、道等文化,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推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两创”,需要紧扣时代之需、人民之愿,立足中华文明的特性,吸纳中华文明经典的精髓,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汲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成果,同时创新表达形式与传播途径。
《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在接受新华社访谈时表示,游戏的成功“完全是一个幸运的意外”,得益于软件工业发展和原创能力的增强。对网络文学而言,“这个时间”也已经到来。据《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国潮和现实题材再创历史新高,网络文学融入非遗、国风元素,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题材创作年增长速超过20%,新增读者“00后”占比过半。《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3年)》也表明,网络文学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我国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已超40亿元,海外访问用户超过2.3亿,覆盖约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黑神话:悟空》的内容架构受到网络文学的深度影响,其情节与世界观正是建立在过去二十余年网络文学对《西游记》题材的改编基础之上。江苏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李玮分析道,《黑神话:悟空》的内容资源最早可以从20年前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中看到雏形,在这些作品中,反复构建着一个反抗性的孙悟空形象内核。
上海网络作家协会副会长府天提到,网络文学的构建基础和思想资源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唐传奇、明清白话文小说、近代武侠小说等。在这些基础上,网络小说不断发扬光大,推陈出新,成为了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网络文学在创意改编传统文化题材方面一直受到相关研究者的追踪关注。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鲍远福的研究视野里,《刺秦》把古代的荆轲刺秦王故事完全改写,融入了人工智能危机的思考;《因何死于兰若寺》则改写了聊斋故事,将“元宇宙”技术、人工智能和现代科技包括侦探文学当中的文体类型融合起来。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管平潮在创作中意识到,或许只有深耕传统文化,加以创新性地发展融合,才能让人类作家对抗愈演愈烈的AI写作发展。他以自己新近完结的仙侠小说《仙长也疯狂》融合宋韵文化为例,在查阅资料时他发现宋代有一种香药,叫“夜容膏”,这启发了他的创作。
在网文评论家王婉波看来,当下网文作家通过娱乐化、青春化、戏剧化的语言形式或者故事内容、叙事策略、表达形式,将文化经典融入到流行娱乐方式当中,使网络文学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跨媒介空间当中。
网络文学作品的规模至今已累计超过3700万部之多,精品比例少一直是它发展过程中被批评最多的地方。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会长血红观察到,大多数作品存在“套路化、脸谱化、同质化”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畅则注意到网文改编传统文化题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要能够出入于传统文化中,以当代人的价值观和立场,看待传统文化,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随着网络文学在文化“出海”层面被寄予更高期待,网文评论家翟羽佳提醒道,应当转变输出方式,从文本“出海”转向文化“出海”,扩大文化交融。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马季认为网文“出海”的正确观念是文化传播而非文化输出,“传播、交流、交融是互相的,既不高于别人,也不低于别人,我们和任何民族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
本文原文来自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