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少昆:通辽玉米高产背后的科技力量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06:0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少昆:通辽玉米高产背后的科技力量

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其中玉米增产最为明显,相比2023年增产121.5亿斤。这一显著增长的背后,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及其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广泛应用。这项技术通过密植、滴灌和精准调控等手段,不仅在通辽市创造了多个玉米单产纪录,还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01

研发历程:20年磨一剑

李少昆团队自2004年开始致力于玉米高产技术的研发。经过20年的持续攻关,他们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该技术以密植为核心,通过滴灌和精准调控等手段,有效提高了玉米单产。

02

技术创新:破解玉米增产难题

玉米是碳4作物,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理论上增产潜力巨大。然而,传统种植方式下,玉米单产一直难以突破。李少昆团队通过技术创新,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

密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密植是玉米高产的核心技术。通过提高每亩播种的玉米数量,可以显著增加产量。在东北地区,原本每亩播种4000株左右,采用密植技术后可以达到6000株;在西北地区,则可以达到7000到8000株。然而,密植也带来了透气性差、田间作业难度增加、病虫害加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团队选育了耐密品种,优化了株行距配置,采用了高性能机械播种,并通过化学调控和无人机飞防等措施进行综合管理。

滴灌: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滴灌技术是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置水肥一体的滴灌体系,可以高效利用水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按需施肥灌水和喷药,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一技术在缺水地区尤为重要,如通辽市奈曼旗,通过滴灌技术彻底解决了“产粮又缺水”的矛盾。

精准调控:智能化管理

精准调控是实现高产的关键。李少昆团队研发的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关键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水肥的精准施用。同时,结合北斗导航系统,可以精确控制播种和田间管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03

通辽实践:从试验田到万亩示范

通辽市位于东北黄金玉米带核心区,玉米常年种植面积1800万亩以上。自2019年起,通辽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深入合作,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2023年,通辽市粮食总产达到189亿斤,玉米单产的跃升式提升功不可没。

在通辽市扎鲁特旗,绿农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采用玉米密植高产技术,实现了每亩增产150公斤。在奈曼旗,通过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玉米产量达到了吨粮水平。科左中旗则探索出了“滴灌+密植”整建制协同增产模式,玉米播种面积400万亩以上,2023年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20万亩。

04

成果显著:刷新多项纪录

在李少昆团队的技术支持下,通辽市创造了多个玉米单产纪录。2023年,通辽市建成30个万亩、125个千亩、100个百亩玉米单产示范区,示范面积116万亩。其中,玉米小面积示范田最高单产达到1439.40公斤,千亩方最高单产1246.65公斤,万亩片最高单产1183.47公斤,均创造东北地区春玉米和全区小面积、千亩、万亩片最高单产纪录。

05

意义深远: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玉米是三大主粮之一,但并非主要口粮。其消费主要分为饲料、加工和食用三大部分,其中饲用占比最大,占全部玉米消费的60%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科技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仍会逐渐扩大。李少昆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不仅提高了玉米产量,还降低了水资源消耗,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06

未来展望: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

目前,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已在全国各地推广示范,并在多个主产区创造了吨粮田的成绩。在新疆伊犁河谷,百万亩高产田达到吨粮(1164.7公斤),在内蒙古通辽百万亩核心区达到亩产945.29公斤、十万亩连片达到1042.1公斤。这些成果表明,通过科技创新,我国玉米产量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李少昆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广这项技术,让更多地区的玉米种植受益。同时,团队还将继续优化技术体系,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