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疼痛管理看精神心理现象在临床中的表现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37:1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疼痛管理看精神心理现象在临床中的表现

现代医学中,疼痛,已经被称为继呼吸、血压、体温、脉搏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国际疼痛学会在2020年对疼痛的定义进行了重新修订,指出“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这一定义,进一步强调疼痛是一种受到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个人主观体验。每个人对疼痛的认识和感知与其自身的生命体验及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临床上我们会发现,将疼痛作为主诉的患者常常徘徊于各个专科之中,期待得到良好的医学诊断或治疗。事实上,经常感到疼痛不适的人群中,很多并没有器质性病变,或者其自觉疼痛严重程度与实际损伤程度不符。其疼痛不适的身体症状仅仅是因为承受过大的精神压力所致,比如腰背部的疼痛可能与过度焦虑和工作压力相关,头痛或者肩颈部的紧张疼痛可能是在表达愤怒、内疚等情绪。除了疼痛,患者还可能伴随乏力、失眠、消化不良、头晕、心悸等躯体化表现,躯体不适不能在医学检查中得到相应的验证,造成反复就医而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由于目前社会主流文化对心理问题依旧存在讳莫如深的特点,人们在遭遇心理冲突和困扰时,通常会下意识地选择压抑、否认或逃避的态度,在潜意识里觉得心理问题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而生理上的疾病和疼痛更容易被表达、被接纳、被同情。换言之,个人是在借由躯体症状来表达无法言说的情绪及心理问题。这一情况,在非精神专科的诊疗中也常常被患者及医生忽视。患者容易陷入对自身躯体不适的极度思虑之中,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担忧个人的健康状态,不停游走于各个医院及不同医师之间企图寻求解释和帮助,并对医疗技术怀有不恰当的期待,反复进行各种检查或者采取不同药物及治疗措施,但仍然无法解除疼痛的困扰。这一现象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度浪费,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焦虑、抑郁、无助、恐惧、愤怒等情绪。长期就医使其正常社交活动减少、自我价值感降低,同时就医导致经济压力增加、家庭问题增多、工作压力增大,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需要认识疼痛、面对疼痛、化解疼痛。

首先,对疼痛的感知与个体心理状态相关。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精神高度集中地完成一项工作或活动时,对于身体上划破的伤口通常毫无知觉,等精神放松下来,看到流血的伤口,才突然意识到了疼痛。情绪状态也能影响个人对疼痛的感受,比如当人处在恐惧、担忧、焦虑、紧张的状态时,更容易感知到疼痛,而积极、愉悦、放松的状态下,对疼痛的敏感性则降低。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对待疼痛的表达方式和行为反应也不同,这可能与个人早年的经历或者主要养育者对疼痛的态度相关。对于自尊心较强的人来说,诉说疼痛可能代表软弱,忍耐疼痛被看作一种美德,而敏感紧张的个性可能使人倾向于夸大疼痛或对疼痛过度表达。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损伤,不同的人感受到的疼痛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或环境状态下,对疼痛的感知也不一样。

疼痛,也是一个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进程不断变化的概念。在每一种文化背景中,疼痛的原因和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人们认识疼痛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艺术绘画中就可以看到,圣徒们在面对身体上的巨大痛苦时面容从容而享受,肉体的痛苦有时被看成天赐的礼物、赎罪的方式,不仅不需要治疗,反而要追求和享受。在某些文化中,负性情绪的表达被看作脆弱和耻辱,从而阻止了该类情绪的直接表露,而躯体不适的表达则是一条相对合理的途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会不自觉压抑自己的情绪体验,转而关注躯体不适。

疼痛虽然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但是其也有积极的意味,是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疼痛提醒人们肌体正在受到伤害,帮助人们远离伤害。同时,它也是一种求救信号,促使人们寻求帮助。心因性疼痛是患者将情感上的不愉快转移到身体的不舒服,身体上表现出的症状可以间接缓解内心的痛苦,同时还可能给患者带来潜在的额外获益,比如变相发泄情绪,缓解情绪冲动,通过塑造一个患病角色,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情、关心,获得他人的照顾,甚至改变他人的行为生活方式等。正因为心因性疼痛成因复杂,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因素,其有持久、顽固、不易识别等特征,往往较明确组织损伤的疼痛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

如何化解疼痛?可以求助专业的精神心理科或者心身医学科医生,采用药物及心理治疗等方式,表达并合理疏解情绪,还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放松训练,比如正念冥想、自我暗示等。患者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兴趣爱好,规律运动,转移注意力,亲近大自然。同时社会及家庭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理解支持的环境,更多给予患者鼓励、包容,看到患者的进步,真诚地予以表扬、激励,增强其战胜病痛的信心。

作为临床医生,也需要更加关注以疼痛为主诉的患者背后的精神心理因素,了解疼痛可能表达的内容。对精神心理现象的躯体化表现做到及时识别、诊治或转介相关资源,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作为医疗从业者,也需要有更加全面的历史人文知识,进一步认识到,疼痛除了是一个医学名词,也是一个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进程不断变化的概念,接受和理解病人确实存在的疼痛体验,警惕因为工作的繁忙以及专业的细化而陷入隧道视野之中,过多依赖仪器和数据诊治,忽略了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作为临床医生,我们要更加关注患者作为完整个体的精神心理状态,将医学与人文更好地结合,在医疗实践中成为更有温度更有力量的存在。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