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从太平间走出的文坛哲人,以《活着》追问生命意义
余华:从太平间走出的文坛哲人,以《活着》追问生命意义
余华,这位从浙江杭州走出来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代表作,展现了哲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通过对人性、生存和社会的深刻剖析,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世界。
从太平间到文坛:余华的创作之路
1960年,余华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为了完成父亲的梦想,余华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家人从杭州搬迁到海盐。父亲对医学的热爱,也让年纪尚小的余华渐渐地也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在余华的童年的记忆里,出现最多的总是父亲穿着白大褂进出手术室的身影,冷酷而又神秘。
六七十年代,那是建国后经历动荡、充满贫穷与饥饿的年代,余华家的生活也非常窘迫。他长到10岁时,父亲的医院里分配了一套房子,这时的小余华才搬了新家,房子的对面是个很奇怪的地方,没有住人,而是放置了很多盖着白布的尸体。后来,余华才知道,那个地方就是太平间,出人意料的是余华并不感到害怕。相反他常常跑去太平间睡午觉,因为他感觉那里很凉快,夏天的时候是最好的玩耍地方。
余华的童年,见多了太平间里的痛哭流涕,见多了生命的开始结束。也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影响了余华成年后对于生命的认知,也影响了余华的写作风格。
面对着逐渐长大的儿子,余华的父亲选择让他通过书籍来拓宽视野。在图书馆里,余华第一次接触到小说,从此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如获至宝,喜不自禁。余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看小说上,对于学习没下什么苦功夫,所以在那个刚刚恢复高考制度、竞争激烈的年代,余华不出意外的落榜了。
落榜之后的余华还没有来得及思考以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就已经被父亲安排进了医院,成为了一名牙医。五年的时间里,余华拔了上万颗牙,工作的枯燥乏味终于让余华厌烦了。他开始想他到底想要什么,难道这样一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一辈子,回答是当然不能。于是多番考虑之后,余华辞去了这份工作,他喜欢写小说,喜欢文学,于是他按照内心的想法去了文化馆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他夜以继日的创作却多处碰壁,无人赏识。但是青年人的激情是无法想象的,余华很有自信,他认为自己肯定能成功。亚里士多德曾说,青年人长时间处于一种类似陶醉的状态。那时的余华就像是处在了这样的一种状态,他有梦想,他心怀希望,他自我认可,但是命运给了他当头一棒,敲得他头破血流。之后的五年里,余华不断投稿,却一次次被拒,即使再乐观的人,面对现实的沉重打击还是会沮丧不已。这种心情上的失落逐渐体现在余华的小说中,这时,余华小时候受到的环境影响也体现出来了。
那段时间里余华的作品几乎都是血腥暴力的,他在小说中不断地杀人,描写的手法极其冷酷。以至于余华的8部早期作品中非正常死亡的人物高达29人,他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余华将“暴力美学”呈现地淋漓尽致!像他的《现实一种》,这本书以丧子矛盾引起的山峰山岗俩兄弟之间的虐杀展开描写,山岗的儿子杀了山峰的儿子,丧子之痛让山峰失去了理智也杀了山岗的儿子,之后兄弟相残,双双离世。
余华
“然而不久之后山峰的脑袋突然昂起,那笑声像是爆炸似的疯狂地响了起来。……山峰的脑袋猛然摔了去……”山峰是活活笑死的。这是对山峰死去场景的描写!这篇小说记录了余华曾经的疯狂血腥,有人说,看过这篇小说后感觉余华的骨子里流的不是血,是冰碴子。全文尽是悲伤,像是噩梦开始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鲜血梅花》、《往事如烟》等,这些小说也充分体现了余华早期文笔的冷酷。
后来的余华还是感到不满足,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用在构思如何杀人上,这时的余华在写作风格上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但是他没有理会,而是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后来,他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一次,余华做了一个梦,梦里的他被绑在处决台上,有人在旁边一条条罗列他的罪状,之后就出现了一把枪,对准他的头,一枪下去,梦里的余华死了,现实中的余华惊醒了。惊醒之后的余华突然意识到不能再写这样的小说了,否则会出事的,自那以后,余华再没有写过杀人故事。
之后的日子里,余华摆脱了杀人故事的阴影,他笔下的人物逐渐丰满起来,余华在圈子里也积累了不小的名气。但是这时候的余华还是有些迷茫,这样的日子和他刚开始进入文学界时设想的未来不同,年轻的他壮志凌云,希望自己笔下的作品能成为传世名作。
哲学思考与文学创作的融合
余华的文学创作,始终伴随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他曾在随笔中写道:“卡夫卡所有作品的出现都源自于他的思想。”这种对思想的重视,使余华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哲学深度。
余华对文学真实性的理解,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观念。他认为,文学的真实并非生活的真实,而是通过打破常规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来呈现精神的真实。在《虚伪的作品》一文中,余华提出:“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
这种对真实的独特理解,使余华的作品超越了表面的现实,触及了更深层的人性和社会问题。在《活着》中,余华通过福贵的故事,展现了人在苦难中的生存意志和对希望的坚持。福贵的一生充满了死亡和失去,但正是在这些极端的苦难中,人性的光辉得以显现。余华通过福贵的故事,探讨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展现了人在逆境中的坚韧精神。
代表作品:《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是余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转型的重要标志。小说通过福贵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人在极端苦难中的生存意志。福贵从一个富家子弟,因赌博败光家产,到成为普通农民,再到经历亲人一个个离世的痛苦。在这些极端的苦难中,福贵展现了惊人的生存意志,他不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更是在苦难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活着》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刻的主题,还在于余华对叙事方式的创新。他放弃了早期先锋派的实验性手法,转而采用平实的民间叙事风格,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感染力。
《许三观卖血记》则是余华另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通过许三观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精神。许三观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为了家庭的生计,他多次卖血。在许三观身上,余华展现了中国底层民众在艰难生活中的坚韧精神和乐观态度。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体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进程。
文学成就与影响
余华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更在于他对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先锋文学的重要代表,余华的创作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余华的文学创作,展现了中国文学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余华的文学创作,展现了哲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通过对人性、生存和社会的深刻剖析,他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世界。余华的作品,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