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山发现800米宫墙遗址,证实乾隆行宫规模宏大
南京栖霞山发现800米宫墙遗址,证实乾隆行宫规模宏大
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南巡,当他站在栖霞山之巅,俯瞰满山红叶与江水相映的壮丽景色时,不禁龙颜大悦,连声赞叹:“第一金陵明秀山!”从此,这座位于南京城东的名山,便与乾隆结下了不解之缘。
栖霞山,原名摄山,因南齐名士明僧绍在此筑屋而得名。山中草药繁多,自古便是养生胜地。公元480年,明僧绍舍宅为寺,创建了栖霞寺,从此,这里便成为文人墨客和帝王将相的游览胜地。
乾隆皇帝对栖霞山的钟爱,不仅体现在他六次南巡中有五次选择在此驻跸,更体现在他为栖霞山留下的诸多诗文和建筑。据记载,乾隆在栖霞山作诗119首,撰写楹联、匾额50余副,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第一金陵明秀山”的题词。
乾隆行宫位于栖霞山的西北麓,依山傍水,环境幽静。行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包括春雨山房、太古堂、武夷一曲精庐、话山亭、夕佳楼、石壁精舍、御花园等建筑。这些建筑错落有致,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展现了皇家园林的恢宏气势和江南园林的精致典雅。
行宫的主体建筑春雨山房,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气势雄伟。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乾隆皇帝曾多次在此召见大臣,处理政务。太古堂则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是乾隆皇帝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堂内陈设典雅,四壁挂满了名人字画,充满了文人雅士的气息。
然而,这座见证了乾隆盛世辉煌的行宫,却在咸丰年间的战火中化为灰烬。如今,我们只能从遗址中依稀辨认出当年的辉煌。2013年,考古人员在栖霞山发现了长达800米的宫墙遗址,围合面积达4万平方米,证实了行宫的规模之大。近年来,南京市对乾隆行宫遗址进行了重新注识工作,在老石磨盘上镌刻建筑名称,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行宫的建筑格局和历史价值。
尽管行宫已成遗址,但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却历久弥新。作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栖霞山乾隆行宫遗址不仅是研究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了解乾隆南巡历史和清代江南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和学者慕名而来,探寻这段尘封的历史。
站在遗址前,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欢歌笑语,看到乾隆皇帝在山水间吟诗作赋的风雅身影。栖霞山乾隆行宫遗址,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它静静地诉说着那段辉煌的过去,提醒着后人珍惜和平,珍视文化,让这份历史的瑰宝得以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