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河门口街道创新“四方联动”模式,养老综合体服务1500老人
攀枝花河门口街道创新“四方联动”模式,养老综合体服务1500老人
攀枝花市西区河门口街道正在打造“适老化社区”,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司+基金会”的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服务。街道不仅建设了养老核心区,还推出了健康关爱、文化提升和心理疏导三大特色服务,让老年人在这里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司+基金会”:四方联动打造养老新模式
河门口街道属于典型的老工业区,下辖河门口社区、苏铁社区两个社区。近年来,辖区老年人中呈现出高龄、失能、独居等态势,对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针对辖区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常驻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等问题,街道创新性地提出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司+基金会”的四方联动养老服务模式。
街道党工委书记谷伟表示,经过各方努力,河门口社区已于去年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正在着力打造共富背景下的“适老化社区样本”。
打造养老核心区:让老年人享受一站式服务
结合老年人口相对集中特点,街道打造了养老核心区。河门口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以“政府项目+地企共建”方式推动打造辖区养老核心,通过联动辖区电厂党支部,对地处辖区中心的企业闲置资产进行改造升级,建成总面积800余平方米、室外面积达200余平方米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全覆盖辐射辖区老年群体。
在设计打造中,街道坚持功能覆盖,不仅打造了短期照料功能室,还设置有康复器械租赁中心、康复器械体验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和长者餐厅等功能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街道还注重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依托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老年文化站,配有书吧、资源共享服务室、图书借阅室、多功能活动厅、文化培训室、电子设备借用室等,提供10000余册图书,供老年人阅览,助力老年群体精神共富。
解决“吃住”难题:让老年人生活更安心
为解决老年人“吃得安心”的问题,街道依托成立的全市首批社区慈善基金,助力“提低”工作流程整体优化,重点实施长者餐厅助餐项目,创新探索上门送餐服务,并提供每餐7-9元的用餐补贴,帮助缓解老年人生活压力,解决辖区100余名老年人做饭难、就餐难问题。
在“住得安心”方面,街道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为辖区居民做好屋顶防水、管线入地和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等100余件民生实事。升级改造“时光·里”、初心园、习风园等辖区活动场所,多点位布置“口袋公园”,实施电梯加装项目,为60余名独居老人安装红外设备、床位护栏,实时监测其身体状况,并提供紧急就医等个性化服务,构建无障碍、智慧化、人性化的全生活场景硬件体系。
三大特色服务:让老年人生活更丰富多彩
街道推出健康关爱服务,依托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套护理站、康复训练室等设施,定期为辖区1500余名高龄、失能、独居等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基础护理服务、康复护理、医生签约服务、健康状况评估、健康指导、电话随访等服务,实现“关爱到家、健康养老”。
在文化提升服务方面,街道做实老人群体精神共富,打造辖区“共富大舞台”,针对性地开展30余次春节游园、重阳节、“逢九生日会”等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组织有手工、绘画等基础的老年人参与辖区“共富薪空间”石头画、手工玩偶编织等活动,并进行义卖。
此外,街道还推出心理疏导服务,针对老年人退休后角色转换、大病康复患者家庭再适应等情况,开展“一路同行”品牌心理疏导50余次,保障老年群体身心健康。
发挥余热: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
街道通过拓宽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渠道,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方式帮助老年人发挥余热,缓解其心理焦虑的同时组织其参与社区建设,已组织开展水电维修、心愿帮扶等50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
攀枝花市西区河门口街道的“适老化社区”建设,不仅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了全面、贴心的养老服务,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养老服务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这里正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理想养老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