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清脑颗粒通过甘油磷脂代谢和PI3K/Akt信号减轻硝酸甘油诱导的大鼠偏头痛
川芎清脑颗粒通过甘油磷脂代谢和PI3K/Akt信号减轻硝酸甘油诱导的大鼠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病,全球约有七分之一的人口受到其困扰。川芎清脑颗粒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用于治疗偏头痛。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期,一项发表在《Phytomedicine》(IF 6.7)上的研究,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具体机制。
研究背景与目的
川芎清脑颗粒(Chuanxiong Qingnao Granules,CQG)由清商卷通汤改良而成,已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编号Z20060177)。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它主要由十四种中药成分组成,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其他头痛,包括偏头痛。虽然川芎清脑颗粒在临床上被证实有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方法,阐明川芎清脑颗粒在硝酸甘油(NTG)诱导的偏头痛模型中的治疗机制。
方法与结果
研究团队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Con)、NTG组、氟桂利嗪治疗组(NTG+Flu)以及两个不同剂量的川芎清脑颗粒治疗组(NTG+CQG-L和NTG+CQG-H)。研究发现,川芎清脑颗粒显著缩短了大鼠耳朵发红的持续时间,减少了挠头频率,并降低了5-羟色胺(5-HT)、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1型受体(CGPR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同时,川芎清脑颗粒改善了神经元形态。
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研究团队确定白细胞介素(IL)-17A、IL-13和C单键C趋化因子受体3型(CCR3)是川芎清脑颗粒的核心作用靶点,甘油磷脂代谢是关键代谢途径。进一步实验表明,川芎清脑颗粒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IL-17A、IL-13、CCR3的表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偏头痛大鼠的神经炎症。
结论
综上所述,川芎清脑颗粒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以减少神经炎症,并调节甘油磷脂代谢途径,从而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这一发现不仅为川芎清脑颗粒的治疗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还为其在偏头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前言
偏头痛(Migraine,MH)是一种慢性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其特征是反复头痛发作,通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和恐声。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硬脑膜神经源性炎症(DNI)和致敏、皮质和皮质下神经元网络的失调、三叉神经血管系的激活、神经肽的释放、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似乎是偏头痛发作起始和传播的关键过程。统计调查显示,全世界约有七分之一的人患有MH,每年有4215万人因MH而致残,其中15至49岁的女性患病率很高。目前,用于治疗MH的临床药物主要是曲坦类和阿片类药物,可有效缓解头痛和伴随症状。然而,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疗效降低和严重不良反应。
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MH方面的有效性及其在降低复发率方面的优势已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得到证实。川芎清脑颗粒(CQG)由清商卷通汤改性而成,数百年来一直用于治疗各种头痛疾病,并已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编号Z20060177)。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它主要由十四种中药成分组成,它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其他头痛,包括偏头痛。最近的药理学研究表明,CQG可以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小板粘附率,改善血液循环障碍,保护脑组织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从而有效治疗MH。然而,目前对CQG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上,MH治疗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随着“组学”技术的出现,基于高通量数据,可以充分阐明中医药在多维多层次治疗和预防复杂疾病的潜在机制。在这些多组学技术中,转录组学是基因组学的一个分支,通过提供分子见解、鉴定活性化合物和阐明基因表达水平的作用机制,在推进中医药的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谢组学是组学科学的另一个分支,通过促进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阐明代谢物水平的作用机制,已成为中医药应用中的一种有价值的工具。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系统整合,研究了CQG对硝酸甘油注射液(NTG)诱导的大鼠MH的影响,并探讨了CQG的潜在抗偏头痛机制,为基于转录组代谢组学干预和临床应用偏头痛提供了理论参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浩瀚历史长河中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医药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积极作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党和国家对我们中医药行业人员的殷切嘱托,而“明晰药效物质基础”是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事业的逻辑基础,也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中药作为多组分复杂体系,具有成分繁多、结构多样、含量差异大、异构体丰富等特点,定性分析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2020年,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入新工具、新方法、新技术”,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