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出入量这样记,更精准!
24h出入量这样记,更精准!
24小时出入量是指24小时内人体液体的摄入量和排出量。摄入量包括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排出量主要包括尿量、大便量、呕吐量、咳血量、痰量、胃肠减压量、腹腔抽出液量、各种引流液等。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对于病情观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通过观察出入量的变化,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液体总量,协助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如何规范准确记录出入量
分工合作
首先,鼓励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关于记录24h出入量的宣教,强调准确24h记录出入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患者及陪护积极参与配合,分工合作。
其次,护士应该对住院患者的饮食、排泄、引流等相关情况全面掌握。由护士将患者的输液、输血量、引流量、灌肠药液量等直接记录,其他的日常出入量由患者或陪护记录。护患共同完成患者的出入量记录,将繁琐的出入量记录变得简单易行。
记录方法
统一计量工具和计量方法,为患者统一带有刻度的尿壶、水杯、液体出入量记录表等,指导患者及陪护正确测量各种液体量及换算固体量。对于常见的饮食,制作可视化含水量表格便于参考,方便对患者入量的计算。最后,由护士统一汇总计算,并检查记录的准确性。
饮水统一使用有刻度的水杯或注射器。
在日常工作中,改正使用一次性引流袋作为计量工具的不良习惯,使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桶以准确测量出入量。测量小便使用统一的刻度清晰的量杯,卧床不起的患者给予尿壶、便盆后再用量杯测量。失禁的患者遵医嘱予患者留置导尿,便于准确测量尿量。
大便的测量:可以给予自制的一次性大便袋收集称重,根据大便含水量计算。
- 便秘:含水量约5--15%,硬度类似老玉米。
- 正常排便:含水量约20--30%,硬度类似面团或香蕉肉。
- 糊状便:含水量约50--80%。
- 稀便(水样便):含水量80%以上。
测量方法
按照科学的统计方法制定详尽的食物换算表,饮食采用统一标准的电子称称重。
- 固体食物含水量:用标准称取得食物重量,参考食物含水量表计算。
- 尿量:使用护理垫、尿不湿的病人,用湿尿不湿的重量再减去干尿不湿的重量再换算成毫升量。
- 伤口渗液或汗液:称湿床单或湿纱布总重量减去干纱布、干床单等重量再换算成毫升量。
出入量勿遗漏
非显性失水勿遗漏:
- 非显性失水是指人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皮肤和呼吸蒸发的水分,每日约850ml。在异常情况下,失水量更多。
- 体温每增高1℃,每日每公斤体重将增加失水3~5ml。
- 汗液湿透一身衬衣裤失水量约1000ml。
- 气管切开患者呼吸失水量是正常时的2~3倍。
- 大面积烧伤的患者水分丢失更多。
总结
总之,使用精准的计量标准、计量工具、计量方式方法和床旁累加式出入量记录表格等,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及陪护共同参与,大大减少漏记、错记的发生率,实现准确的记录出入量。
参考文献:
[1]范姣平.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统计中的难点及对策 [J].中国卫生产业,2019,20(07):57-58.
[2]王莉莉,刘海席.我院护士对24小时出入量的认知状况调查 [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9,33(0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