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高寒干旱区的生态建设样本
乌兰察布:高寒干旱区的生态建设样本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距北京最近的地级市。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城市绿化必须严格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通过科学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乌兰察布市不仅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还增强了城市景观的美观性和功能性。
独特的地理环境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中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短暂炎热,降水稀少。年平均气温在0-6℃之间,无霜期仅有100-120天,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间,蒸发量却高达1500-2000毫米。土壤多为沙质土壤,部分地区有盐碱化现象。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显得尤为重要。乌兰察布市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中,充分考虑了树木的生态习性和立地条件,科学选择树种,确保树木健康生长并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科学选择树种
乌兰察布市在城市绿化中,主要选择了油松、樟子松、杨、柳、榆等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的树种。这些树种不仅能够在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还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 油松: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是乌兰察布市常见的绿化树种。
- 樟子松:耐寒、耐旱、耐瘠薄,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
- 杨树:生长快,适应性强,是城市绿化的常用树种。
- 柳树:耐寒、耐湿,适应性强,是美化环境的理想树种。
- 榆树: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是优良的防护林和用材林树种。
创新生态建设模式
乌兰察布市在生态建设中,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以柠条为例,柠条是乌兰察布市的防沙治沙先锋树种,目前种植面积达1200余万亩。柠条不仅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其枝叶还是优质的饲料。然而,柠条在生长20年后需要平茬复壮,否则会枯死。乌兰察布市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展“柠条相关资源活性成分研究”项目,探索柠条的高值化利用途径。该项目分析了柠条的营养和功能组分,提出了分级高值化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为柠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此外,乌兰察布市还积极探索“林药”一体化生态修复模式。在磴口县的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中,通过种植梭梭林,发展肉苁蓉产业,实现了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0.04%提高到37.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增收。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乌兰察布市通过科学选择树种和创新生态建设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建设成效。
- 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 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发展柠条、肉苁蓉等特色产业,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 社会效应良好:乌兰察布市的生态建设经验得到了广泛认可,为其他类似地理条件的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乌兰察布市在适地适树方面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科学绿化的重要性。通过合理选择树种和创新生态建设模式,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为其他类似地理条件的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