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贬黄州的苏轼:如何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寄寓壮志与豁达
被贬黄州的苏轼:如何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寄寓壮志与豁达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脍炙人口的词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对周瑜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感慨,展现了苏轼的豪迈情怀和复杂心境。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然而,苏轼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他在43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他在被贬期间创作的。
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东吴大都督周瑜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成功说服孙权抵抗曹操,并最终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塑造了周瑜作为一代儒将的英武形象。
苏轼在词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他以长江的滚滚东流象征时间的流逝,将千古英雄豪杰的功绩与自然的永恒相对比,营造出一种苍茫的历史感。接着,他将目光聚焦于赤壁古战场,描绘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丽景象,为周瑜的出场营造了雄浑的背景。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词生动地刻画了周瑜的儒雅风度和指挥若定的气概。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与苏轼当时身处逆境、壮志难酬的处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苏轼通过对周瑜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英雄时代的向往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在词中还流露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词的结尾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意识到,无论是周瑜的辉煌还是自己的坎坷,最终都会被时间的长河所淹没。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使整首词超越了单纯的怀古或自伤,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苏轼的另一名作《赤壁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上的差异。《赤壁赋》更多地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感慨,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侧重于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他在不同心境下的情感变化。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雄浑的气势、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是一首怀古词,更是一首关于人生、历史和命运的哲理诗。苏轼通过这首词,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卓越才华,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情感。这首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