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团队揭秘大豆高产秘诀
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团队揭秘大豆高产秘诀
“南农47”大豆品种,结合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在安徽宿州成功创建两个大豆高产万亩示范片。这一技术集成不仅提高了大豆产量,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农47”:高产优质的品种选择
“南农47”是南京农业大学历时10年培育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该品种株型收敛,株高74.3厘米,主茎15.4节,有效分枝2.2个,单株有效荚数49.5个,单株粒数104.6粒,单株粒重18.6克,百粒重17.6克。卵圆叶,白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褐色。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2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41.15%,粗脂肪含量20.35%。
“南农47”在2019-2020年参加黄淮夏大豆南片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达209.1千克,比对照中黄13增产13.5%。2020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95.2千克,比对照中黄13增产13.0%。适宜在河南南部、山东济宁、江苏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全程绿色防控:创新技术保障高产
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是实现大豆高产的关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发的大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新技术,针对大豆症青、孢囊线虫病、根腐病等重大病虫草害,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这些技术成果为大豆高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王源超教授团队研发的“大豆苗期病虫害种衣剂拌种防控技术”,针对根腐病等多种病虫害,研发了种衣剂及干式拌种法,解决了我国大豆种子处理缺药、缺技术的难题。同时,团队还开发了木霉菌厚垣孢子、免疫诱抗剂、淡紫拟青霉等生物菌剂,以及大豆症青病毒和抗药性杂草等快速检测技术、化学农药缓施技术,除草剂污染阻控技术、“一加两提”飞防施药技术等防控技术。
实施效果:万亩示范片实现高产
在宿州市埇桥区栏杆镇王庄村大豆万亩示范片的千亩核心示范片现场测产中,张桂萍种植家庭农场615亩示范田,实收面积20.1亩,按13.0%标准含水量折算后,亩产达323.8公斤。在灵璧县杨疃镇郑庙村大豆万亩示范片的千亩核心示范片现场测产中,胡伟种植家庭农场107亩示范田,实收22.25亩,折算后亩产达288.49公斤。
今年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遭遇早期干旱、中后期涝害等不利天气条件,能够实现大面积稳产高产,充分展示了“良种+良法”集成配套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团队实力:科研创新引领大豆生产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源超教授及其团队在大豆病害防治领域具有深厚的科研实力。团队在大豆锈病防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基因组分析和转录组技术,揭示了大豆锈病菌的侵染机制和效应子功能,并开发了基于SIGS技术的核酸农药,为大豆锈病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策略。
意义与展望: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我国大豆需求高达1.13亿吨,位居世界榜首,且进口依存度高。近年来,中国大豆每亩总成本和总产值均呈现波动增加趋势,2022年每亩总成本已增至885.12元,总产值增至845.43元。王源超团队的“良种+良法”集成配套技术,不仅提高了大豆产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这一技术集成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