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通对接上海苏南,四大园区引领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13: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通对接上海苏南,四大园区引领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近年来,南通抢抓诸多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核心战略,致力于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11月9日至10日,“大潮澎湃 向新同行”融媒体采风行动深入南通市北高新区、苏锡通园区、南通高新区、南通创新区等地,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探索,见证并感受了南通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坚实步伐与创新活力。


南通市北高新区总体规划

跨江融合

共筑创新发展“强磁场”

近年来,通过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南通更深层次对接上海、更宽领域融入苏南,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2010年8月,上海静安区与南通市政府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签约共建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开启了深度“双向融合”的新篇章。如今,创新协同的“种子”已开花结果,南通市北高新区已吸引300余家优质科创企业投资落户,总投资额超百亿元,园区内,约40%的科创型企业来自上海,60%以上与上海有产业链合作关系,70%的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协作。依托上海科技创新的优势,市北高新区形成了“上海孵化、南通转化”的产业发展路径,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吊车长臂挥舞,工人们忙碌安装设备支架……落户园区的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驾驶系统及线控底盘设备研发生产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公司总部扎根南通,同时在上海设立前瞻技术研究院,专注于攻克智能驾驶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图源:南通发布)

而在南通对接上海、融入苏南的桥头堡——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同样演绎着跨江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故事。园区坐落于苏通大桥与海太过江通道间的战略要地,秉持“苏通大桥北翼的苏州工业园”的愿景,汇聚苏州、无锡、南通三地合力,融合中、新、奥三方智慧,与上海、苏南紧密携手,共谋发展。

自成立以来,苏锡通园区便汲取上海、苏南等地的改革精髓,设立“借鉴办”,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加速人才、资金、技术的汇聚。至今,已复制推广数十项产业培育机制和改革经验,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让园区迸发出强大活力。过去十年,园区在新增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情况下,创造了南通单个县(市、区)1/10的GDP和1/5的财政收入;近三年工业产值翻番,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引领发展,苏锡通园区构建离岸孵化转化体系,与国内顶尖高校科创团队合作建设“科创飞地”,打造“总部在上海和苏南、加工智造在园区”的产业创新协作体系。同时,加速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施高新企业倍增计划,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产业占比达七成,年均增长超25%。

园区还强化载体建设,以“研发+转化+产业化”为核心,构建“核心驱动、两轴联动”的发展格局。通过创新平台和产业载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精尖项目和科创人才落户,致力于打造新型工业化基地。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园区产业层次的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园区GDP增速7.8%,多项经济指标领先,彰显出园区经济的强劲增长力和良好发展态势。


“大白”智能移动充电桩

产业成链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南通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精心构建“链主引领+骨干支撑+高成长驱动”的创新企业梯队,通过实质政策激励,促进创新企业汇聚人才、技术、资本等核心要素,加速高成长企业迈向资本市场,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力。

园区内的南通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实际行动诠释“产业成链”的活力。其自主研发的“大白”智能移动充电桩,如同移动的巨型充电宝,携带184度电量,每小时可为新能源汽车快充60度,单次充电能满足3至4辆车需求。这款创新产品集“充电+储能”于一体,不仅灵活适应大型商场、写字楼、老旧社区及高速服务区等多元场景,还通过错峰补电实现“削峰填谷”,市场潜力巨大。公司深耕储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畅销国内外,覆盖美国、日本、荷兰等多个海外市场,展现了产业链延伸与升级的强劲动能。


南通创新区(图源:南通发布)

此外,南通创新区,作为南通唯一以“创新”命名的重点功能区,致力于打造科创策源地,成为南通GDP万亿后的发展引擎和沿江科创带的核心区域。聚焦“光电网材”四大主导产业,创新区通过强化产业链各环节,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在内的300余家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企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在产业链构建上,创新区着眼价值链中高端布局,对从数据采集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进行升级改造。精准招商成效显著,已串联上下游103家企业,如中天互联、纸贵科技等,共筑“数字产业网”集群。

“上下楼有时就是上下游”,在政府部门牵线下,创新区内众多数字产业企业由陌生转为紧密合作,形成梯度培育体系。园区则通过政策精准引导,不断拓展这一产业体系。

补链方面,创新区直击产业痛点,强化科技攻关,力求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内生增长。光通行业的南里台携手23家企业,共筑“光电子+新能源”产业链,并持续深化合作。同时,“链主”企业如江苏海仓工程科技、瀚辰精英海洋工程,凭借自身优势,吸引摩德克、力冠船舶等配套企业入驻,不断扩大船舶海工产业链“朋友圈”。

延链方面,创新区积极拥抱创新思维,加速产业迭代,推动生产模式与产业组织变革,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以解决行业共性难题为目标,南通创新区通过精准招商,将单个企业串联成链,再将产业链织成网,企业集群效应初显,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产业素质显著提升。

通过“强链补链延链”的深入实施,南通创新区不仅强化了产业链各环节的联系,更激发了产业创新的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