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这首诗被誉为“盛唐五律第一诗”,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07:5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这首诗被誉为“盛唐五律第一诗”,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

历代吟咏岳阳楼的诗文可谓数不胜数,一代代文人或喜或忧,或醉或醒,登楼凭栏,面对湖山吐属心声。
在这许多诗文中,历古常新、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当首推杜甫的《登岳阳楼》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谓“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
两篇诗文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情系社稷,心忧天下。
正是它们,从此使岳阳楼承载着天下忧乐,拥有着中国其他亭台楼阁所没有的沉郁身影和凝重面容。因篇幅有限,今天我们先来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登岳阳楼》是杜甫的名篇,同时也是写岳阳楼写得最好的诗歌,仅仅四十个字,但是后人对他的评价极高。
陆游称其“绝妙古今”,刘克庄称其“独步千古”,同时也被后人誉为“盛唐五律第一诗”。
此诗,作于公元768年,杜甫时年五十六岁,垂垂老矣,年老多病。
这一年正月,杜甫离开夔州,来到岳阳城,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眺望碧波荡漾的洞庭湖。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可见这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洋溢着登楼的喜悦。
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遗憾。

登上高高的岳阳楼,诗人面对广阔的洞庭湖,顿时思绪万千。眼前的壮丽景象,令诗人联想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全诗中只有这一句是写景的,给人一种雄伟壮大之感。
一个“坼”字,一个“浮”字,写出了登上岳阳楼俯瞰洞庭湖面的壮观景象,境界扩大,气象雄伟。
《说文解字》:“坼,裂也”。面对着浩淼无际的湖面,诗人仿佛看到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裂开来,日月天地似乎在湖水中浮动。
这一句虽是虚写,但状楼前水势,雄伟豪放。
广袤千里的吴楚两地就是因为有了这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
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之上缓缓行进,这景象何等恢宏!

自古文人墨客会产生登高伤怀之感,何况年已五十六岁、一生漂泊无定的杜甫。
诗人面对广阔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想到国家,不禁涕泪横流。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至老不变,即使在登楼赏景时心中也装着社稷国家。
诗歌的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听说国家又有战事了,心里牵挂的国家、百姓又要遭难了,可处境如此的诗人,又能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只得默默留下无奈的泪水。
到了这里,诗歌的格局、境界又再次的变大,不再局限于自我的感伤,而是再次心系天下苍生。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杜甫,不管身处何处,处境如何,依然保留着他对国家和苍生的悲悯与执念。

真正的悲悯与执念,与处境无关。

试想,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就得到了无数的爱,或许会不吝啬去给别人一些爱,这不算可贵。
可是,如果一个人从小到达没得到什么爱,却能给别人一些爱与悲悯,这才真正可贵。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试想,把杜甫那样的处境,放在你我身上,会是怎样?

也许会说,我自己已是那样的孤独、衰老、重病、漂泊不安,那么,苍生的死活,国家好坏又与我何干?

我自己都背负着沉重的房贷,那些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的人又与我何干?

我自己都拿着微薄的工资,那些个农民工是否被拖欠工资,又与我何干?

由上可见,这便是杜甫与我们大部分人的不同之处,也是杜甫精神的高贵之处。

正如“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诗所表达的一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杜甫先生对国家、天下苍生都怀着一种无限的悲悯与执念,不求回报,不求理解,当然,也正是这种悲悯与执念的精神内涵,构成了杜甫最伟大的人格力量。

《登岳阳楼》的诗句间因注入道德理想主义,因注入了杜甫的生命张力,不禁让后来的读者也潸然泪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