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婚礼十二歌:从梳妆到酬谢的 matrimonial 仪式
羌族婚礼十二歌:从梳妆到酬谢的 matrimonial 仪式
羌族婚礼中的十二首传统歌曲,承载着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表达。从新娘梳妆到宾客酬谢,每首歌都凝聚着羌族人民对婚姻和家庭的深刻理解。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36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族人活动的记载。羌族称结婚为结亲,婚礼为“舌得布”。结婚有“花夜”“正宴”“谢客”三道仪式,一般要花三天时间,第一天称花夜,男方组织10余人到女方家迎亲,第二天称正宴或正酒,即男方正式迎娶新娘,第三天主人再备酒席谢客。
婚礼仪式中,能歌善舞的羌族人在各个环节要唱相应的歌曲,这不仅体现羌族的风俗,还提醒众人婚礼环节的意义。
第一首歌,在新娘开始梳妆打扮时演唱《梳妆歌—格木吆吆》。由村寨中一位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的老年妇女为新娘穿嫁妆、梳头、化妆,同时由长者领唱,旁边陪伴新娘的姑娘们随着长者的韵律和节奏合唱下半句。
第二首歌,待梳妆完毕后,新娘唱感恩歌《阿妈的恩情记在心》,表达新娘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和依依不舍之意。
第三、四首歌,新娘要出门时,母女对唱《哭嫁歌》(羌语叫《嘎翠布米》),展示母女之间的不舍,以及母亲教导女儿,提出做人标准。
第五首歌,新娘出门前往新郎家的路上,新郎唱迎亲歌《纳花呗呗》,抒发自己对新娘的倾慕之情及追求新娘的艰辛历程,表达爱情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第六、七首歌,新娘及送亲队伍到达新郎家,正宴晚上主客(新郎和新娘家人们)对唱祝酒歌《雅录》。大致意思是主人给客人敬酒,表示如有照顾不周、吃喝不好请原谅;客人回唱说照顾很周到,吃好喝好了。
第八首歌,主人酬谢客人,唱《十二杯酒》。边喝酒边唱歌,显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与大家开怀畅饮,不醉不归。
第九、十首歌,新娘家人与新郎家人对唱《索西》,视客人对接待的满意程度唱不同的内容。
第十一、十二首歌,客人唱《瑟格纳》,即客人走时表达给主人添麻烦的意思;主人则站在门口尽量挽留客人。
婚礼十二歌的习俗分布在威州、灞州、绵虒等地区,雁门索桥村保存相对较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会唱能唱羌族婚礼十二歌的人越来越少,已属濒危状况,亟需保护。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