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遣》:李群玉笔下的浮生若梦与世事无常
《自遣》:李群玉笔下的浮生若梦与世事无常
人生百态,世事无常。在唐代诗人李群玉的《自遣》中,我们或许能找到应对生活困境的智慧。
捧一卷诗书,品一盏清茶
人生必经的孤独与烦恼
中年是人生最尴尬的年龄段:还未曾老去,但已觉不再年轻。
放眼过去,身边所有与你亲近的人,都在照顾着你的情绪,希望你能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但是现在,身边的所有人都需要你的照顾,他们老的老,小的小。
所以有时候,你会觉得很孤独,不被理解。
实际上,这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等有一天你开始迎来送往,不得与一些人永久告别的时候,你才能意识到,琐碎与烦恼是生命中最真实的一部分。
痛得清醒,疼得明白。
因此,总有一天你会怀念这些不如意,比如家父家母对你的唠叨,家兄家姐对你的叮咛。
人要活得通透,才能真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把遗憾留在未来。达观的态度,是应对一切烦恼的法宝,早点把一些事看开,就早一点得到安宁与平静。
因此今天我们读一首李群玉的诗,也许读完之后,你对人生会有另一种看法。
李群玉的传奇人生
李群玉,中晚唐诗人,颇具传奇色彩。
早年他修身养性,苦研学问,因此并没有想过要当官。后来杜牧游澧州的时候,曾劝他赴京去参加科举考试,不要埋没了自己的才华。
在杜牧眼里,男人就是披荆斩棘,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他一生都不得志,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过高,锋芒太盛。
李群玉不是这样性格的人,因此婉言相谢,继续隐居乡里。
再后来,宰相裴休到湖南巡察,听说了李群玉的诗名,觉得非常遗憾,就向唐宣宗推荐了他。
因此,李群玉“徒步负琴,远至辇下”,向唐宣宗献诗300首,得褒奖,获官弘文馆校书郎。
为官三年后,李群玉觉得很无聊,就辞官归野,回乡途中经过“二妃庙”,题诗一首。
“二妃”即娥皇、女英,帝尧的两个女儿,同嫁给帝舜为妻。后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望着一江萧瑟的秋景,竟然泣竹成斑,一夜白头。
据《云溪友议》记载,就在李群玉在“二妃庙”题完诗后,二妃忽然现身,并告诉李群玉,让他三年后再来此地,将会与他有一番云雨之事,可位列仙班。
很巧的是,李群玉归乡三年后,果然辞世,所以好友段成式有诗悼念:
“曾话黄陵事,今为白日催。老无儿女累,谁哭到泉台”
诗中的“黄陵事”就是指“二妃庙”之事,虽然这种“民间话本”不可信,但也说明了李群玉的影响力。下面我们就读一读他的诗。
《自遣》:看破世俗的智慧
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
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修竹万竿资阒寂,古书千卷要穷通。
一壶浊酒暄和景,谁会陶然失马翁。
李群玉《自遣》
从诗题和诗意中,我们也能看出,这首诗当是作于李群玉中晚年,蓦然回首大半生,心中万千感慨,故赋诗抒怀。
诗中的“万竿”指竹林,李群玉曾有《题竹》诗:一顷含秋绿,森风十万竿;可见,他对竹子十分喜爱,正如苏东坡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阒(qù)寂:指静寂、安宁;
失马翁:化“塞翁失马”之典,喻人生得失。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诗文解读:人生如梦,世事如风
诗文大意可解为:
人生匆匆,不过百年光景,如此还要不断经历着起起落落。如今半生已过,依旧一事无成,大好年华就这样流走了;
也许人生就像一场大梦,虚幻而又迷离,很不真实。世间的纷纷扰扰,就像吹拂而过的风声,没有形态,难以琢磨;
喜欢在静谧的环境中与竹林相伴,修身养性,享受与世隔绝的清宁。同时,也热衷于古文经卷,它是我的精神食粮,能让我看破很多迷茫;
生活在喧闹的世界中,唯有内心的清净才是人生所得,一壶浊酒可解百忧,又何必去患得患失呢,殊不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李群玉这首诗写得很通透,句句都是对人生的感悟,能有这样豁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也是诗人阅历的一部分。
许多事看透了,就风轻云淡,看不透,继续红尘纷乱。
诗中强调了一个“修”字,人这一辈子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因此要去修心,使内心得到平静。
“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两句诗,尤为经典,“梦中梦”与“风里风”相映衬,更显出人生的缥缈无常,不经意间就半生已过,能握住的依旧两首空空。
财富和名利,不过是人生的附属品,来源于社会也必将还于社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每个人都是人间过客,所以还争什么比什么?
不如看淡一切,浊酒一杯忘红尘,活得潇洒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