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外潮汕文化看中华文明向心力
从海外潮汕文化看中华文明向心力
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海外华人华侨总数已超过6000万人,其中祖籍潮汕的华人华侨人数超过1500万人。他们将潮汕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在与当地文化的交融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印记。
2023年9月13日,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万饶,市民与永骏醒狮团学员装扮的狮子互动。(程一恒 摄)
粤海清庙:两百年古刹重焕荣光
在新加坡的著名景点鱼尾狮公园不远处,一座四四方方的中式院落静静矗立,为繁忙的都市人提供着片刻的宁静。这座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建筑群名为粤海清庙,据《潮侨溯源集》记载,该庙宇最早由潮汕籍华侨所建,用于供奉妈祖。后由潮汕籍后人重建,在1819年就已活跃在各种史料中。随着潮汕人“下南洋”登陆新加坡,粤海清庙逐渐成为当地潮汕人的联络与活动中心。
新加坡粤海清庙(资料图片)
2011年,新加坡政府面向全球发出招标邀请,希望对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进行“修旧如旧”的修复工程。广东纪传英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成功中标。然而,修复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公司总经理纪雪山回忆道:“乍一看,寺庙已经磨损得比较厉害,略显破败。但仔细研究后发现,很多建造和装饰技术国内已经接近失传。”
为了重现粤海清庙昔日的辉煌,纪传英公司从国内运来了防虫防火处理过的木材,以及精美的嵌瓷、木雕和彩绘。同时,还在屋顶瓦片下方增加了不锈钢层,以应对新加坡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整个修复工程历时两年半,最终在2014年完工。粤海清庙也因此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并被新加坡政府授予“旧建筑修复工程奖”。
英歌潮剧:传统艺术薪火相传
2012年2月,汕头潮阳棉北后溪英歌队受邀前往马来西亚参加柔佛古庙的庆典活动。当时还是队员的林芳武回忆说,英歌队组织了107人的庞大阵容,原计划演出4场,但由于现场气氛热烈,应观众要求又加演了3场。
12年后,当年在台下观看表演的海外华人华侨和他们的后人来到汕头,与当地英歌队切磋学习,期待将最正宗的英歌技艺带回马来西亚,组建首支英歌队——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义兴英歌队。柔佛潮州八邑会馆武术团主任罗培文两次来到汕头学习英歌,她表示:“学员们年龄跨度很大,最小的只有11岁,最大的已经42岁。经过5天的学习交流,大家都表示回去后要刻苦练习,还要恶补《水浒传》,了解人物的性格。”
2024年2月10日,在英国伦敦伯灵顿拱廊街,观众观看英歌舞表演。(李颖 摄)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2006年,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随着英歌舞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意外“出圈”,短时间内吸引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2022年3月24日,在泰国那空沙旺府,“青囊玉楼春”潮剧团演员在台上演出。(王腾 摄)
与英歌舞一样,潮剧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2023年10月,广东潮剧院一团受邀赴泰国参加庆祝中泰建交48周年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团长林燕云回忆说:“演出时,台下有些老人边哭边看演出,我们都非常动容。演出结束后观众迟迟不肯离开,围着我们说希望我们常来,他们非常想念我们。”
侨批文化: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汕头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景熙说,文化的表层主要以物质形态的方式体现,包括潮汕木雕、潮绣等,中层则主要是看得见的民俗活动,包括英歌舞、潮剧等,底层以审美观念、伦理道德作为支撑。以潮汕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三个层面均有广泛传播。
海外的潮汕建筑是古时先民“下南洋”的印记,而潮汕华人华侨与家乡的往来信件——侨批,则成为中华文化圈半径的文字见证。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批潮汕人“过番出海”、打拼异乡,将连带家书和汇款凭证的“侨批”寄回国内。侨批不仅仅是汇款凭证,穿越重洋的家书还传递着对祖国家乡的思念。
2023年7月,汕头侨批首次走出国门,在泰国举办侨批历史文化展。所有展品将留在泰国潮州会馆永久展出。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说:“向外、向海是侨批文化的特点,也是潮汕文化、岭南文化的特点。希望通过侨批出海展览,让海外的华人华侨更好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也让更多外国人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023年7月9日,在泰国曼谷,当地学生参观“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林昊 摄)
2024年以来,汕头各区纷纷举办“汕”护古树系列活动。来自海外的华人华侨回到祖国认护古树,寻根家乡。国际潮青联合会执行会长黄瑞雷在认护一棵百年古榕树时说:“我们常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我认护的树,我们以后有理由常回来看看。”法国华裔互助会副会长林伟民认为,古树象征着海外华人华侨仍然植根家乡。古树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发展和变迁,守护古树就是守护海外华人华侨的根,守护中华儿女的共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