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晏殊的对仗句,惊艳千年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52:2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晏殊的对仗句,惊艳千年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其精妙的对仗句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文字技巧,还蕴含深刻的情感与哲思。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每一句都堪称经典,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走进晏殊的世界,感受他对仗艺术的魅力吧!

01

晏殊其人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太子赵祯(宋仁宗)、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的导师。

晏殊自幼能做文章。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累迁至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聪颖、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亲政前,在崇政殿为仁宗讲学;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首都)。其后仍被召回朝中,历任御史中丞、三司使、参知政事等职。仁宗亲政后,愈发受到重用,于庆历二年(1042年)自知枢密院事进官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正式拜相。两年后因事罢相,带工部尚书衔出知颍州,移知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等地,累封临淄公。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因病自请入朝。翌年(1055年)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的门生主要有:太子赵祯(宋仁宗)、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韩琦等人。晏殊自己是宰相,他的女婿富弼也是宰相,他的学生王安石、欧阳修也是宰相。
欧阳修出身寒门,两次落第。晏殊惜其才,第三次科举,晏殊担任知贡举,评欧阳修为第一。晏殊当宰相时,提拔欧阳修为谏官。
后来,欧阳修又培养提拔了苏轼,曾巩,程颢、张载等人,为宋朝文学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这使当时的文学艺术达到宋代的顶峰。
晏殊的一生中,发掘和提携了大量的人才,赢得了“门墙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jiā fú]推富范”的赞誉。“欧苏”至欧阳修、苏轼;“富范”指富弼、范仲淹。

晏殊是杰出文学家,工诗善文,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之一。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晏殊的儿子)、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和李煜,共十个。
在北宋文坛,晏殊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是苏轼之前的双子星座

晏殊平生所做诗文据传逾万篇,今仅存《元献遗文》、《珠玉词》;又编类书《类要》,存宋以前古书极其丰富。

晏殊的学业事业、待人处事,堪称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完人之一

02

经典对仗句赏析

《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句词出自晏殊的《浣溪沙》,是其最广为传颂的对仗句。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以“无可奈何”四个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和惋惜。下句“似曾相识燕归来”则以“似曾相识”四个字,传达出一种似曾相识却又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整句词通过花落与燕归的对比,展现了自然规律的无情与生命的轮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描绘了一幅秋日登高远眺的景象。上句“昨夜西风凋碧树”以“西风”和“碧树”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下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则通过“独上”和“望尽”的动作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和对远方的向往。整句词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展现了晏殊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体悟。

《浣溪沙》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这句词出自晏殊的另一首《浣溪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上句“满目山河空念远”以“满目”和“空念”的对比,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下句“落花风雨更伤春”则通过“落花”和“风雨”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伤感的情绪。整句词情感细腻,意境优美,展现了晏殊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

03

艺术特色与历史影响

晏殊的对仗句不仅在形式上工整优美,更在内容上富含哲理和情感。他的词作语言凝练,平淡而富有韵味,明净圆融,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晏殊的词从五代小词脱胎而来,风格接近南唐词人,抒情温文尔雅,别有一番曼妙含蓄的境界,开创了宋词婉约派的正宗风格。他的词作构思曲折精巧,表现出对多彩人生的内心体验,耐人回味。晏殊的词以明净雅致的语言、深刻而纤细的内心体验、曲折精巧的构思、情中有思的平淡意境,展现了宋词的新特色。

在北宋文坛,晏殊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是苏轼之前的双子星座。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新的风格,还在思想上启迪了无数后人。晏殊的对仗句,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