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4年夏季气候异常:高温多雨,这样养生最有效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51:4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4年夏季气候异常:高温多雨,这样养生最有效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这是南宋文学家杨万里笔下的夏天,宁静而美好。然而,2024年的夏天却有些不同寻常。

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夏季,我国高温天气呈现出首发日期提前、发生频次增加、累计日数增多、影响范围变广、综合强度增强的特点。6月9日以来,华北东南部、黄淮等地出现高温天气过程,河北、山东、天津等地共有42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极端高温阈值,86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超过40℃,高温影响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2.9亿人。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研究员翟建青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近年我国高温天气呈现出新的特点。数据显示,全国区域高温天气过程首次发生时间以每10年2.5天的速率在提前。1981年至1990年,每年高温天气过程平均最早发生在6月24日,2023年则提前到了5月28日,比常年偏早16天。同时,全国区域高温过程累计日数呈显著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8天,高温的平均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表示,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平均温度升高,高温天气也趋于频繁,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增强或已成为新常态。此外,自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已趋于结束,但其滞后影响仍将持续,并且大概率在2024年夏季转变成拉尼娜事件。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并导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今年夏季高温过程多,持续的高温天气频繁,预计长江流域的高温强度低于2022年。”郑志海说,今年高温天气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6月主要是华北、黄淮等地高温日数多、强度强,盛夏(7月至8月)则主要在江南、华南等地。今年4月华南前汛期开启后,发生多次强降水过程,华南区域4月4日至6月11日累计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夏季降水是否会持续偏多?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6月至8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专家表示,今夏气候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由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副高外围水汽输送条件好,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的可能性大。此外,我国气候异常还会受到其他海区(如印度洋、大西洋等)海温变化,以及积雪、极冰等其他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在未来夏季的演变及其气候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面对这样的气候形势,夏季养生显得尤为重要。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张其成教授表示,夏天既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最需“养阳”之时。《黄帝内经》中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提倡根据四季时节变化,来调节生活起居、饮食和情绪等。

“夏季需养阳”的说法,原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理念提倡“顺时养生”,即根据四季时节变化,来调节生活起居、饮食和情绪等。四时之中,春天草长莺飞,万物阳气生发,而夏季气温升高,阳气更加茂盛,此两季为何反而更重“养阳”?

张其成解释,这是因为:一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阳气浮越于外于上,所以人会感觉热,但是内里却是比较虚寒的。加上夏季好出汗,人们都爱吃寒凉的食物,导致内在更加虚寒,故需“养阳”、“温阳”。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便正是应了生姜为温阳的食物,有散寒、解毒之效,夏日食用,更对去除人体内在的寒凉有帮助。二来“养”强调的是“顺应”,即人体与自然的互动、互通,要顺应春生夏长的时节之气,以此方能“养阳”。夏季通心,五行属火,阳气重,为“阳中之阳——太阳”,所以还要注重养心阳、养心血。多吃红豆、红薯等红色食物,以及樱桃等应季生长的食物,红色食物入心经,这些都是夏日养心的“好物”。夏日养阳也要注意“清心火”,可以适当喝点苦丁茶,吃点苦瓜、苦菊、芹菜一类微苦、降火的食物。但要避免“泄阳”,应少食冰西瓜、冰淇淋一类的食物,选择“自然乘凉”的方式降温,少躲到空调房中,避免体质变得虚寒。三来“养好心神”也有助于夏日养阳。炎炎夏日易使人急躁烦闷,而夏天养生一定要保持平和的状态。夏季天气炎热,人容易睡不好,所以在起居上要坚持晚睡早起,因为夏季白天长、晚上短,睡觉时间可以适当推迟,但再晚不能晚于23点,23点到1点是适合深度睡眠的子时,一定要进入睡眠。同时在白天加上一定的午休时间,这便是夏日顺应自然、调养心神的好法子。

“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黄帝内经》提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的意思是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操劳,形神统一,这样便可健康长寿。而张其成观察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求着“养生之法”,却走上了一边吃着最贵的营养品,一边熬着最深的夜的“朋克养生”道路。“朋克养生”是不对的,因为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饮食、起居、运动、精神四个层面要统一,要形与神俱。而做到“形与神俱”最好的方法是静坐,通过调身、调息、调神,来达到“和谐”的状态。调身时,两腿与肩同宽,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与地面垂直,含胸拔背,舌顶上颚,两眼微闭,全身放松。接着调整呼吸,让呼吸放慢,关注自己肚子的一呼一吸,随着肚子微微隆起、收缩,顺应呼吸而心静。最后把所有的意念集中在头顶的百会穴,微微感受到百会穴发热后,将这种热气,从百会穴沿着中脉导入会阴穴中。张其成提到,养生是中正和合的状态,《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法背后,是一种整体性的生命观,不仅要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实现和谐,更要在个体的动静结合、气血结合中,通过五脏六腑、经络,达到综合的和谐。

尽管2024年的夏天异常炎热,但夏天的魅力依然令人陶醉。杨万里笔下的夏天,清新自然,充满生机。他的《小池》写道:“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泉水静悄悄地缓缓流淌,像是很珍惜那涓涓的细流,树荫倒映在水中,好像很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鲜嫩的小荷刚露出尖尖的角儿,有只蜻蜓早已经稳稳地立在它的上头。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其中 “惜”、“爱”两个字,赋予自然景物人类的情感,使得画面充满灵性;次联将小荷的娇柔,蜻蜓的灵动,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人将夏日里一个稍纵即逝的镜头,用逸趣横生的语言,使之成为永恒,勾画出一幅幽美安谧的初夏图景。

在《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中,杨万里写道:“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梅子黄熟,芭蕉分绿,柳花飘飞,杨万里笔下的江南初夏清新而自然。吃过梅子后,梅子的酸味留在嘴里,使得牙齿变得酸软,窗外的芭蕉初展新姿,芭蕉叶随风轻轻摇曳,将满满的绿意映衬到窗纱上,留下斑驳的影子。从午睡中醒来,只觉没精打采,百无聊赖。诗人无所事事地坐在窗前,观看儿童追逐那迎风飘飞的柳花。纵览此诗,笔触清新而细腻,一个普普通通的初夏午后,在诗人笔下呈现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卷,字里行间弥漫着欢乐的味道。诗人仿佛找到了久违的童趣,心情如同这初夏的微风一般,清新而闲适,表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杨万里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林子方,名枅(jī),字子方,杨万里是他的上级兼志同道合的好友。公元1187年六月,林子方离京赴福州任职。临行前,杨万里从杭州西湖附近的净慈寺送别送林子方,路过西湖,诗人被西湖赏心悦目的美景所征服,吟出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到底是六月里的西湖,风光独好,别具特色,与其他季节大不一样。满湖的荷叶青翠碧绿,荷花鲜艳娇红,无边无际,一直铺展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在阳光的辉映下,一派奇异的风光。这首诗可称之为语言美,风景美,意境美,在壮阔的境界中,蕴含着无限的柔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夏日频雨》中,杨万里写道:“一番暑雨一番凉,真个令人爱日长。隔水风来知有意,为吹十里稻花香。”夏日里雨水频繁,一场大雨,将酷暑难耐洗涤一空,为大地送来一份清凉,让人神清气爽,使人对这漫长的夏日,心生欢喜。隔着水面吹来的清风,似乎也变得有了灵性,送来十里稻田那淡淡的芬芳。“为吹十里稻花香。”一场雨,不仅驱散了盛夏的酷热,送来沁人心脾的清凉清爽,也携带着丰收的期盼。让人不禁想起辛弃疾《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这香气,是丰收的喜悦,是生活的美好,是农民辛勤付出的回报。

2024年的夏天,虽然高温频繁、降水偏多,但夏天的魅力依然令人陶醉。在这个季节里,不仅气温达到了顶峰,人们的热情也被点燃,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沸腾。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独特的夏日魅力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