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昆高铁两座长大隧道贯通,技术创新攻克复杂地质难题
渝昆高铁两座长大隧道贯通,技术创新攻克复杂地质难题
12月23日,渝昆高铁建设传来重大喜讯:由中国铁建大桥局承建的大山坡隧道和盐津隧道顺利贯通。这两座均超过7公里的长大隧道,不仅为全线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展示了中国高铁建设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技术创新实力。
大跨度隧道施工的“硬骨头”
大山坡隧道全长7.03公里,最大跨度达25.84米,最大开挖断面面积高达340平方米,是全线控制性重点工程之一。隧道穿越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复杂接触带,还需面对危岩落石、有害气体、低瓦斯等多重不良地质条件的挑战。
“大山坡隧道是由一条双线隧道过渡到两条单线隧道,这样施工以后,大山坡隧道就与全线最长的彝良隧道连通,便于彝良隧道运营期间的防灾救援。因此在施工期间,形成了四个不同跨度的特大断面过渡段,国内外相关可借鉴施工经验较少。”中国铁建大桥局渝昆高铁项目部总工程师苗增润说。
面对这一“硬骨头”,项目部成立了科研小组,深入调查研究,成功攻克了从单线小断面隧道进入过渡段大跨隧道的转换工法,并创新推出特大跨度隧道“以索换撑三台阶”施工工法,实现了不同断面之间的快速转换衔接,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出滇入川”的第一隧
盐津隧道全长7.76公里,是渝昆高铁“出滇入川”的第一隧,位于四川筠连县与云南盐津县交界处的乌蒙山区。隧道最大埋深达848米,地质结构复杂多变,岩溶、岩爆、高地温、软岩大变形等不良地质条件接踵而至。
为应对这些挑战,施工单位采用了超前钻孔、物探法等先进手段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及时探明前方不良地质情况。同时,为实现长隧短打,采用了两个横洞和一个平导三个辅助坑道进行开挖,最多时6个工作面同时掘进,单日最高掘进突破30米,创同类隧道掘进新纪录。
“盐津隧道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先后克服了岩溶、断层破碎带、浅埋、软岩大变形、高地温、岩爆、有毒有害气体等一系列施工难题。”中国铁建大桥局渝昆高铁项目部一分部总工程师徐敏介绍。
智能化设备提升效率
在渝昆高铁的建设中,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成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以嵩明制梁场为例,这里引进了四轴卧式U型钢筋弯曲加工中心,具有弯曲精度高、成型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的显著优势。
“这是我们项目部联合设备厂家研发的四轴卧式U型钢筋弯曲加工中心,具有弯曲精度高、成型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的显著优势,实现从原料到半成品的一次成型。”中铁四局渝昆高铁现场负责人李景杰介绍,该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今,一孔箱梁所需的钢筋加工时间已从5小时缩短至1小时,作业人数也从6人减少至1人,实现了效率与效益的双重提升。
绿色施工保护生态
在确保工程进度的同时,参建单位还坚守“生态优化、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的工程建设理念。以那寨箐隧道为例,施工单位采取了针对性的施工工法,实施安全“穿透式”管理,提升成套化施工技术水平,并创新推行光面爆破技术、3D断面扫描分析等先进工艺工法,确保了施工安全,加快了施工进度。
“那寨箐隧道最大埋深有274米,最小埋深仅有14米,有4处属于浅埋段,加上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岩石爆裂等不良地质,围岩稳定性差,环境敏感点多,给我们的施工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中铁十二局渝昆高铁项目总工程师王勇武说。
同时,优先设置水处理装置,通过反坡排水、清污分流、回收利用等方式,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升隧道工程的“含绿量”。
京昆通道的重要一环
渝昆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700公里,其中云南段长388.6公里,是云南省内首条设计时速达到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后,重庆到昆明的行车时间将从目前的5小时缩短至最快2小时左右。
随着盐津隧道与大山坡隧道的贯通,渝昆高铁云南段隧道已贯通34座,隧道贯通已超过60%。这一重大进展,不仅展示了中国高铁建设的科技实力,也为全线早日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