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揭秘辽阳古城变迁:2300年沧桑见证东北文明发展
《地理·中国》揭秘辽阳古城变迁:2300年沧桑见证东北文明发展
2024年3月26日至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播出四集纪录片《山河春色·太子河畔》,深度揭秘辽阳古城的历史变迁。辽阳,这座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东北名城,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东北第一城:从襄平到辽阳
辽阳,古称襄平,最早的称谓见于《史记》。从公元前3世纪的燕国辽东郡,到明清时期的辽阳城,这座城市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
历史变迁:2300年的沧桑岁月
辽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在襄平设立辽东郡,这是“襄平”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的首次亮相。秦始皇时期,辽东郡首府仍治襄平。西汉建立后,襄平仍为辽东郡首县。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度以襄平为平州和辽东郡首府。魏晋时期,襄平成为平州刺史兼东夷校尉的驻地。隋唐时期,辽阳先后被高句丽和唐朝统治。辽金时期,辽阳成为重要的军事重镇。明清时期,辽阳先后被称为南京、东京,直至最终定名为辽阳。
文化瑰宝:汉魏壁画墓葬群
辽阳地区陆续发现20余座东汉魏晋时期壁画墓葬,集中分布在辽阳市北郊的北园、棒台子、三道壕以及城东鹅房一带。墓葬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有车骑、仪仗、宴饮、乐舞、杂技、斗鸡、仓廪、庖厨等等,形象地反映了汉晋时代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场景。墓葬及其壁画在全国享有盛誉,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绘画艺术价值。早在1961年3月,棒台子、三道壕、小青堆子等9处汉魏墓葬与万里长城、故宫一起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保护:平胡楼的重建
在明城墙原址基础上复建的平胡楼,可以直观地展现辽阳古城的历史风貌。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的重点项目,平胡楼的重建不仅保护了历史遗迹,也激活了辽阳古城的文化魅力。平胡楼是明城墙原址基础上向外适当拓宽修建的四层中空建筑,借鉴了西安、大同等地明代城池角楼特点,建筑面积3076平方米,建筑高度30米,采用青砖灰瓦仿古建筑样式还原明代城池角楼风貌。建筑一层采用玻璃栈道方式全景展示明代平胡楼基础,可以直观地展现辽阳古城的历史风貌。
辽阳古城,这座见证了2300多年沧桑变迁的东北名城,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的推进,辽阳古城的历史文化魅力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继续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