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北回归线上的生态绿洲
普洱市:北回归线上的生态绿洲
普洱市,这座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城市,被誉为“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绿洲”。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更承载着守护一方绿水青山的重任。近年来,普洱市以科学规划引领生态保护,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建设之路。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为守护这片绿色净土,普洱市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最重要的草原、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纳入保护范围。根据《普洱市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方案》,到2024年12月,普洱市将完成市、县两级基本草原划定成果,确保基本草原质量有提高、布局有优化、用途不改变。此次划定工作将基于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统筹考虑,确保基本草原质量提升和布局优化。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内的草原将被划为基本草原,同时预留不低于基本草原划定面积10%的调整储备区。普洱市将通过技术培训和三级质量控制确保划定成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将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体系,建立多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
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系,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
普洱市拥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其中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该保护区位于普洱市境内澜沧江岸,地跨思茅区和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总面积18997公顷,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众多。保护区内呈现出生机勃勃、万物和谐共生的景象。
创新生态修复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普洱市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案件64件,结案率100%,挽回生态环境损害价值436.87万元,修复土壤1685立方米,增殖放流鱼苗102300尾,植树造林36552棵,购买碳汇499吨,劳务代偿3件。普洱市积极探索多种修复方式,如责任主体自行修复、委托专业公司修复、替代修复等,并通过线上答题活动普及相关政策法规知识。多个案例入选省级典型案例,推动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物种频频现身
2024年,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巴乡,科研团队发现了珍稀的寄生花(Sapria himalayana),这是中国境内大花草科唯一的寄生花属植物。寄生花的发现不仅增加了其在中国的新存在记录点,也体现了普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寄生花是一种完全依赖其他植物生存的寄生植物,没有叶子、根和枝条,仅在繁殖时开花。其基因组研究揭示了适应极端寄生生活方式的基因组结构变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普洱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根本遵循,以打造循环农业、发展循环工业、构建循环型产业链为重点,全力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彰显普洱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在循环农业方面,普洱市着力推进传统农业绿色化改造,充分发挥茶、咖啡、畜产品等高原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通过打造“种植、养殖—沼气—有机肥还田”和“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的循环产业链,积极培育一批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业生态示范园、生态庄园,实现了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市推广循环种植园100个,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达30.4%。
在循环工业方面,普洱市把绿色食品加工、浆纸和林板家居一体化、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施普洱咖啡生豆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咖啡生豆精品率从上个产季的10%提升至15.9%,精深加工率从8%提升至20.4%。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为支撑,以点带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思茅产业园区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景谷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个、省级绿色工厂7个。
在构建循环型产业链方面,普洱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龙头带动、全链聚合、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林业、旅游业等产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循环化产业结构。景谷县国有林场入选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淞茂滇草六味中医药博览园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抓住景迈山申遗重大机遇,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生态养生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全市4A级景区增至10个。普洱市先后获得“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等近200项荣誉。
展望未来,续写绿色新篇章
普洱市的生态保护之路,是一条科学规划、创新驱动、全民参与的绿色发展之路。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系,从创新生态修复机制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普洱市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未来,普洱市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普洱智慧”和“普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