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离世后的心理疗愈:从否认到接纳,这三个方法助你走出哀伤
亲人离世后的心理疗愈:从否认到接纳,这三个方法助你走出哀伤
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禁会思考"生命"与"死亡"这些沉重的话题。面对至亲离世,如何疗愈哀伤是一个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问题。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丧亲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哀伤的阴影。
丧亲如何影响我们?
首先,亲人的离世可能会破坏我们自我叙事的连贯性。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叙事是人类认识和表达自己的基本方式,我们都希望维持连贯的、有意义的自我叙事,并借此来理解世界,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可是,亲人的离去,让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故事戛然而止,共同的经历由此被切割成两段截然不同的叙事。
其次,亲人的离世,也让我们丧失了重要且亲密的互动主体,从而再也无法从日常熟悉的互动中感受到"主体间的亲密性"。丧亲,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陪伴,也让我们丧失了一面探索和认知自我的重要镜子,使我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随之受到影响,继而进一步地"侵蚀"自我。
最后,在失去亲人之后,我们可能会开启寻找意义寻找之旅——寻找很多个"为什么"的答案。虽然难以置信,但我们确实能在失去的经历中找到积极意义,有可能是我们意识到死亡对亲人是一种解脱,有可能是我们对家人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思考,还有可能是我们领悟到了对生命的全新理解。对于这些从失去中找到积极意义的人,他们不仅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再次找到与逝者联结的新方式。
什么是哀伤?
哀伤是一种创伤性的体验,一般有这三种情况:
- 不涉及死亡的创伤
- 不涉及创伤的丧亲
- 创伤性丧亲
经历5个阶段,我们才能走出悲伤
哀伤是一种正常、自然、高度个人化的情感反应,它需要宣泄和疏导,而不是压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从悲伤的泥淖中走出来?美国心理学家总结并提出了"悲伤的五个阶段":
否认/隔离期:这个阶段的人,得知悲伤消息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否认事实,认为"这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以这种正常的暂时性自我保护反应,度过第一波伤痛的情绪。
愤怒期:当人们度过"否认"阶段,无法再欺骗自己时,现实的苦痛会重新浮现,并会下意识地将悲伤投射到他人或自己身上。丧亲者可能会因为逝者离去带来的被抛弃感,对离去的亲人产生愤怒,也可能将愤怒指向自己、朋友、医生等,恨自己或他人的无能为力。
讨价还价期:"愤怒"过后,至亲至爱离去的失控感让人们想努力挽救。在接纳事实与拒绝事实的摇摆之间,想要通过与医生或自己的信仰讨价还价,去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
沮丧/抑郁期:当哀伤的丧亲者发现既成事实已无法改变,做什么都无力回天,这个时候痛苦会加倍地袭来。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人们会变得脆弱、消沉、失控,甚至自暴自弃。
接纳期:这个阶段的人们终于不得不接受"丧失"的事实,并能够从丧失的悲痛中恢复平静,开始寻找安慰和疗愈,学会带着伤痛继续前行。
怎样面对丧亲后的哀伤?
面对亲人的离世,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表达哀伤的方式:有人以泪洗面,就有人沉默无言,有人寸步不离,就有人拼命工作。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丧亲的早期,这些现象都是自然的、正常的,不要为此感到自责,更不要刻意"节哀"。因为在揭开哀伤的本质之后,我们会发现,哀伤不是无能,也不是软弱,它的背后是爱。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A·内米耶尔曾提出三条解决哀伤问题的路径:意义建构、益处寻找和身份改变。
意义建构是指我们能够找到一些易接受、较为正面的理由来解释、理解亲友的离去,这可以与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同化与顺应过程联系起来。同化是指让自己继续用丧亲前的信念和自我叙事,去解释亲人的离世。比如,让自己相信逝者会上天堂、会进入轮回、拥有来世。顺应是指通过创伤后的成长来"升华"自己。比如,我们可能更珍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更能感知到生命的目标和意义,也更敢于做出尝试和改变,进而重组、加深或扩大原本的信念和自我叙事,以此来解释亲人离世的这段经历。
益处寻找是去发现亲人的离世带给我们的潜在益处。比如,我们可能会在丧亲之痛中重新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也会更珍惜身边的人等等。
身份改变是指在亲友离去后的世界中,找到新的"目标"或"意义",不再执着于回到过去的身份,并发展出新的身份来投入生活。
这三种路径听起来似乎很难,的确,解决哀伤并非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可能需要我们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从这段充满哀伤的人生经历中走出来。因此,让自己充分感受也是面对哀伤的必要前提。正如作家厄尔·格罗尔曼所说,"悲伤的唯一疗法就是悲伤。"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也不一定会经历所有的悲伤阶段。当我们学会接受事实、接纳悲伤,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和联结,和内心的"丧失"告别,这时才获得了真正的疗愈。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