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之江文化中心冬季特展来袭!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44: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之江文化中心冬季特展来袭!

之江文化中心冬季特展即将开幕,涵盖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浙江文学馆和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多个展馆。本次特展不仅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还特别推出了多项互动体验活动,如非遗技艺展示、沉浸式文学体验等。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文艺青年,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01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展出

为庆祝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开馆一周年,8月29日至9月29日,《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在浙博之江馆区四层的富春山居厅“山水之间——《富春山居图》人文数字陈列”中展出。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好友无用师所作,历经数年经营才告完成。全卷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林木葱郁。在笔法上取法董源、巨然,而又自出新意,笔墨纷披,林峦浑秀,为黄公望水墨山水的得意之作。该卷曾经沈周、樊舜举、谈志尹、董其昌、吴之矩等收藏,吴之矩再传其子吴洪裕。清顺治七年(1650年),吴洪裕病危时以此卷投火为殉,被其侄吴子文从火中抢出,但卷首部分已遭火毁伤,卷亦一分为二。前段即《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为《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在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剩山图》虽为原作起首的一部分,但保留了“一丘一壑”的山水佳景,黄公望山水画优美洗练、浑厚华滋的风格与超凡脱俗的笔墨技巧由此可见一斑。此卷前后钤有吴湖帆夫妇鉴藏印多枚,引首有清代韩葑书题“富春一角”,半身黄公望像由近人郑慕康所绘,王同愈题识,沈尹默楷书画题“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真迹烬余残本”。卷后有王廷宾、吴徵、冯超然、张珩、徐鸿宝、马衡、吴湖帆等多人题跋。

据统计,这幅旷世名作自1956年来到浙江省博物馆后,出于文物保护因素考虑,展出次数屈指可数,在今年之前仅展出7次。2011年6月,《剩山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上,与《无用师卷》于360年后首次通过多媒体技术“合璧”展出。此后,《剩山图》还曾在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地展出,去年8月首次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展出。

02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2024中华传统晒书大会

恰逢纪念嘉业堂藏书楼落成100周年之际,11月14日,“书藏有象 智化无穷”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湖州)在南浔古镇盛大启幕。

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图书馆负责人及古籍部主任,还有部分高校图书馆代表,专家学者,以及藏书楼和私人藏书家代表们,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华古籍文化的辉煌与传承。

本次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湖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组、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承办。

“湖贾书客各乘舟,一棹烟波贩图史。”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乃至民国的湖州“书船”,将江南这一特有的“流动的书肆”曾罕见地兴旺了400多年。

小小一叶“书船”,穿梭在江南密布的水网之间,不仅成功将我国古代贩书业发展推向顶峰,还串起了江南刻书业、藏书业的传承与繁荣,在中国图书史长卷中写下了浓墨重彩而不可磨灭的一笔。“书船”归来,乃南浔之幸。

03

浙江文学馆:《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

11月9日,浙江省博物馆建馆95周年庆大展《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正式开幕,15幅宋代花鸟画真迹亮相杭城。

500张,问羽展每日限售的早鸟票,5分钟左右就售罄。

现存宋画中最长的《百花图》、国内第一次展示的有唐希雅款的《花鸟图》、分藏于中美两地梁楷的《疏柳寒鸦图》与《秋芦飞鹜图》、首次走出辽宁省博物馆的“北宋三大家”李成(传)的《寒鸦图》……

为了让观众们饱览传世画作,浙江省博物馆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寻硬货”,专程请了15幅宋代绘画真迹来杭“出差”。

据了解,此次展览是迄今为止杭州展出宋画真迹最多的大展,也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宋代花鸟画真迹的荟集,堪称“千年等一回”。

15幅宋画真迹一起亮相,来之不易。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透露,大部分宋画真迹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根据有关规定,这些文物每经展出就需要“休眠”,外借需要提前一两年预约档期。加上各大博物馆各有展览计划,有的从不出省、有的很少出馆,珍品外借可谓难上加难。

“问羽展的第一章是‘追千古’,大家想了解宋画,肯定想看到真迹,所以我们动用了最大力量,真的是竭尽全力,从全球范围汇集到这些宋画真迹。”陈水华说。

同样因真迹让各地观众慕名而来的,还有去年一度引发轰动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

37件(套)宋、元、明、清传世书画,13件(套)国家一级文物,21件(套)二级文物,3件(套)三级文物,特展系统呈现了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江南地区的宋韵书画艺术文脉。

更引人瞩目的是,展览首次聚齐了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作品。

“以前要看到这些传世画作,都要跑到北京、上海等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些国宝级作品。”如此高规格的展览让慕名而来的市民们惊艳不已。

有人特地从外地赶来杭州“打卡”,有人带着放大镜观赏画作细节,还有人多次来到现场,常看常新。

在总策展人余旭红看来,“李刘马夏”都与浙江、杭州渊源至深。他们的画作能“回”到杭州展出,是市民们的幸福,是几代学者的愿望,同时也是向中国古代绘画传统致敬。

为了满足展陈一级文物的要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还经历了两年的改造升级,达到了国际安证评估97分的评价。

地域广、数量多、有硬货,大手笔寻觅真迹的背后,是策展团队共同的诚意和追求。

04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丝谣共织”展览

4月18日下午,一场融合了杭嘉湖地区桑蚕丝织文化与当代艺术的交互式表演现场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上演。此次“蝅现场”融合了音乐、装置与“肢织”表演,让观众得以自由地在热络的当代蚕桑丝织的氛围中进行互动和交流。

“桑蚕寻谣”项目由艺术家汪阳子2016年发起的“共织Co-Weave”衍生而来,团队通过7天的时间,沿着杭嘉湖地区丝绸文化的脉络,从城市走向乡野田间,从工厂迈入桑田,共计走访了27名与桑蚕丝织行业紧密相连的人群,包括桑蚕丝织相关从业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群、蚕歌作曲家等。从这些鲜活的个体视角中,团队人员记录并亲闻了人们与桑蚕有关的经历与生命历程,最终以蚕的一生为设计,通过“头眠”“二眠”“三眠”“大眠”四个展示空间,呈现了他们的田野成果。

市民陈女士在采访中说: “今天通过观演,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个场景女演员展现的蚕的生命的意境,非常震撼,之前确实没有了解过蚕的一生,想到桑蚕只能想到丝绸这一部分。”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许同学则说:“我是小河老师的忠实粉丝,因此来到非遗馆参加本次活动,观演之后非常受主创团队的结合了传统与当代的艺术理念打动,特别希望这种活动可以多一点到校园里面来,给我们年轻人带来新的想法和动力。”

“丝谣共织”项目发起人汪阳子介绍道:“蚕桑丝织文化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一个梭织的记忆,还是融合了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与习俗,包括蚕神相关的背景文化在内的混合型的文化遗产。这次展演是在小河老师以及我的概念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李泽林老师的具身化剧场的部分,我们的表演通过所有主创人以及表演者的理解,在一个当代的语境当中,对桑蚕丝织文化进行了重新解读,并且以一个具身化表演的形式在现场呈现出来,希望做到更加年轻化与活态化的现场与传承。”此次项目聚焦于杭嘉湖地区的桑蚕丝织文化,由艺术家汪阳子、寻谣计划和上海融乐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

本次“丝谣共织——桑蚕丝织文化与当代艺术的碰撞与融合”展览将从4月18日持续至4月21日,将“丝谣共织”展览项目开展过程中涉及的田野采风、歌谣搜集、身体织造实践、口述历史调查、具身化肢体探索和现场即兴音乐创作等多个环节,以 “桑蚕文化切片”“塘栖共织理想图”“肢言织语艺术驻地成果呈现”三大板块呈现,在4月19日与4月21日,将继续分别为市民们带来“阳子的‘共织’织造工作坊”以及“之江非遗大讲堂第三期——‘丝谣共织’主题讲座”活动,以古承今,让桑蚕丝织的历史文化变得“可听、可感”,为观众带来难得的视觉与感官的盛宴,打开认知桑蚕丝织文化的多元入口,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地址:杭州市转塘街道江涵路300号,地铁之江文化中心站直达。开放时间为每日9:00至17:00,周一闭馆。赶快预约,一起来享受这场文化盛宴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