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户部巷:汉味小吃第一巷的网红美食攻略
武汉户部巷:汉味小吃第一巷的网红美食攻略
武汉,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江城,不仅有黄鹤楼的千古风韵,更有户部巷的市井繁华。这条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的老街,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和地道的美食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户部巷,探寻那些藏在街角巷尾的网红美食吧!
户部巷:汉味小吃的百年传奇
户部巷,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司门口,东依解放路之十里长街,西临浩渺长江,南枕巍峨黄鹤楼,北接都府堤。这条长约150米、宽约8米的小巷,自明代以来便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之地。清代因毗邻藩台衙门(对应京城户部衙门)而得名,历经数百年沧桑,见证了武昌城的兴衰更替。
户部巷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彼时已初具规模。至清代,因毗邻藩台衙门(对应京城户部衙门),故得名户部巷。历经数百载沧桑,户部巷见证了武昌城之兴衰更替,亦承载了无数食客之欢声笑语。民间素有“早尝户部巷,宵夜吉庆街”之美谈,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网红美食:舌尖上的户部巷
热干面:武汉的早餐灵魂
热干面,作为武汉最具代表性的早点,其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由汉口长堤街一个名叫李包的人发明。最初是为了防止面条变质,煮熟后摊开并偶然加了麻油等调料,竟意外地创造出了这道美味。热干面的面条筋道有嚼劲,采用碱制熟面,开水焯煮后淋干水分,再加入特制的芝麻酱、葱花、萝卜干、酸豆角等配料。芝麻酱浓郁醇厚,香气扑鼻,与筋道的面条完美结合,每一口都咸香可口,令人欲罢不能。
户部巷的热干面店中,蔡林记是最有名的一家。每天,这里都会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当地人前来品尝。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端上来,芝麻酱裹着面条,香气四溢,让人食欲大增。对于外地人来说,到武汉旅游,打卡户部巷的热干面绝对是一次不可错过的美食体验。它不仅满足了味蕾的需求,更是对武汉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
糊汤粉:武汉人的过早必备
糊汤粉作为一道经典美食,是外地游客来汉必打卡的佳肴。糊汤粉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起源于汉口花楼街,最初由码头工人及其家属创立,以低廉的价格和鲜美的口感迅速流传开来。糊汤粉以鱼糊汤为底,搭配细长的圆米粉。鱼糊汤由江里野生小杂鱼熬制而成,最好是两三寸长的小鲫鱼,去鳞去鳃后洗净熬制,讲究大锅文火,通常需要熬煮一整夜,直至鱼肉脱形、鱼骨几近熬化,汤色乳白、味鲜汁浓。接着,滤汁除渣,加入大量胡椒粉,再用生米粉调糊,最终制成糊汤。米粉则是用籼稻米磨浆制成,洁白细长,口感柔韧有劲。糊汤粉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对火候和调料的掌控要求极高。
面窝:武汉人的传统早点
面窝是武汉居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早点,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当时,汉正街集稼嘴有一个叫昌智仁的人,为了翻新花样,将大米和黄豆磨浆,用特制的边凹中凸铁勺油炸,再撒上芝麻,制成了中间有个窝的饼子,取名“面窝”。自此,面窝成为了武汉大众化且别具地方特色的食品。户部巷的谢氏面窝,是外地人来到武汉必打卡的经典小吃。谢氏面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谢荣德的炸面窝技艺家传,他在户部巷租下一间小门面固定经营后,面窝声名大噪。谢荣德的面窝配料讲究,使用优质大米和糯米混合磨浆,加入香麻油、葱花、芝麻、姜末等佐料,炸出的面窝色泽金黄、焦脆适度、香酥并重。他还能根据顾客要求,炸制不同焦软程度的面窝,如适合老人的泡软“圈圈”和年轻人喜爱的焦脆“片子”。如今,谢氏面窝已有了更多的创新,如红薯面窝、萝卜丝面窝等,丰富了面窝的种类。
糯米包油条:创意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起初,这道小吃只是简单的糯米包裹着油条,口感较为单调。但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改良,如今的糯米包油条口感更为细腻,风味更为独特,成为了武汉人过早(吃早餐)的优选之一,也是外地游客来到武汉必打卡的美食之一。在户部巷,你可以找到最正宗的糯米包油条,外酥内软,甜咸适中,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户部巷游览攻略
最佳游览时间
户部巷的美食大多集中在早餐和午餐时段,建议早上8点至11点前来品尝最正宗的汉味早点。下午和晚上,户部巷的夜市也会热闹起来,可以尝试各种夜宵小吃。
交通指南
- 地铁:乘坐地铁5号线至司门口黄鹤楼站C出口,步行即可到达户部巷。
- 公交:多路公交可达,如515路、521路、529路等,在解放路司门口站下车即可。
实用贴士
- 建议穿着舒适的鞋子,户部巷虽然不长,但美食店铺密集,需要慢慢品尝。
- 提前准备现金,部分小店可能不支持移动支付。
- 建议错峰出行,避开节假日和周末的人流高峰。
户部巷,这条承载着武汉人味觉记忆的老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无论是热干面的香浓,还是糊汤粉的鲜美,每一口都是武汉的味道,每一味都凝聚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下次来武汉,不妨放慢脚步,走进户部巷,感受那份最纯正的汉味风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