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长城:明代筑城技艺揭秘
嘉峪关长城:明代筑城技艺揭秘
嘉峪关长城,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宏伟建筑,矗立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它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象征。让我们深入探索这座雄关的建筑技艺和防御智慧,揭秘其背后的历史奥秘。
精妙绝伦的建筑结构
嘉峪关长城的建筑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整个关城呈梯形布局,面积达33500余平方米,城墙总长733米,高11.7米。城楼东、西对称,面阔三间,三层歇山顶高17米,气势雄伟。关城四隅设有角楼,高两层,形如碉堡,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
内城二城门顶部平台上的光化楼和柔远楼,均为三层三檐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楼高约17米。底层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一二层四周有廊,立红漆明柱各18根。第二层的明柱之间有木格花栏杆环绕,第三层四周为木格花窗,楼中绘有飞天、山水、花草等画。脊上镶嵌有蟠龙、狮子等兽形瓦,绿色琉璃瓦盖顶。楼内安装有带扶手的木楼梯,缘梯可登二层、三层。整个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城垛即马面、暖铺,也称敌台,敌台上建有敌楼。敌楼可驻兵,可从左右侧面射击冲到城墙底下的敌人。关城南北城墙上无门,墙外居中筑敌台,上有敌楼。敌楼面积38.2平方米,为一层三间。楼外带明柱通廊。
两瓮城门顶上各建阁楼一座,高5.7米,坐北向南,面积为28.6平方米,为一层小三间式。楼前红柱通廊,两端与城墙相通,对扇小门南开,东西两边开窗。楼脊扣筒瓦,楼顶四角飞檐上装龙首瓦,檐翼起翘,美观大方。
罗城在西瓮城西墙外20米处筑一道凸形城墙,其南北两端均与外城墙西端相连,外城墙又与关南、北两翼长城连接,构成西侧外城,也称重城。罗城南北两端各建一座箭楼,箭楼连楼台高5.6米,为警戒哨所,专备瞭望。楼顶扣灰瓦,顶脊装饰蟠龙首瓦,飞檐凌空。
巧夺天工的防御体系
嘉峪关长城的防御体系设计精妙,功能完备。它并非简单的城墙组合,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多层次防御系统。长城沿线设有障、堡、敌台、烟墩(烽火台)等设施,将军事重镇、关城、隘口有机联结起来。
城墙四角各建一座方形角楼,亦称戍楼,是戍兵瞭哨之所。楼为二层砖砌单间式,高出城墙5.4米,底面积29.7平方米。楼形如碉堡,下层向城内开券门,另三面开券式窗,由内可登楼,楼上为平台,台四周设垛口。戍楼四角对应,观大漠之雄浑,衬戈壁之壮美。
瓮城也是东西各一,互相对称,互为犄角。内城东西门外均有瓮城回护,劈门南向。门楣东“朝宗”,西“会极”。“朝宗”是指西域和诸国使节、官宦,如百川汇海,经此门,东去中原朝觐。“会极”即“会合于极边”之意。西出会极门就是要把聚合、团结之精神,带到西域诸国,归心团结,天下祥和。这些文化上的延展,将中轴线之美,推向了一种思想的表达,那就是升华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出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气韵。
瓮城门洞为砖砌拱券式,基础地面均用长方形石条,安铁皮包护黑漆木质双扇门。瓮城墙用土夯筑,与内城墙同高,其顶外垛墙,内宇墙规制与内城相同。
因地制宜的筑城材料
明代长城的筑城材料和技术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长城建筑材料以土、石为主,最早是利用生土夯筑,后出现土坯与土烧制的青砖。石开采于周边之山脉,后则加工为条石。从前采石、取土遗迹至今仍历历在目。
嘉峪关关城墙体底部6米是夯土,上头3米两边由土坯堆砌,抹3层草泥。这种结构既保证了墙体的稳固性,又兼顾了施工的便利性。极端天气会造成草泥开裂,大风刮过后墙皮就会掉落,中间填充的黄土、夯土部分会因雨雪堆积、盐碱侵蚀造成掏蚀。
嘉峪关长城,这座历经600多年风雨的雄关,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完备的防御体系,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的卓越成就。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作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嘉峪关长城见证了中国古代边防的沧桑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