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敦煌壁画中的神秘经文:《无量寿经变》的艺术与文化
解密敦煌壁画中的神秘经文:《无量寿经变》的艺术与文化
敦煌莫高窟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虽无明确的造窟功德记和文献记载,但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看,其营建时间应在盛唐时期。洞窟气势恢宏,窟内壁画和雕塑也极具时代特色。此窟为平面方形,覆斗藻井顶,团花井心,四披画千佛。窟正壁(西壁)开一平顶敝口龛,龛内塑佛、弟子、菩萨、天王七身像。窟正壁开一平顶敝口龛,龛内塑佛、弟子、菩萨、天王七身像。前壁(东壁)门两侧壁分画观音、地藏菩萨像等。南壁画观音经变。北壁则是插图中的《观无量寿佛经变》壁画。壁画的左侧画“十六观”,右侧则是佛经的缘由“未生怨”,中央是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盛大景象。
《观无量寿佛经》讲述了释迦教韦提希夫人如何观想西方极乐国土的事物,系统地提出往生净土的观想法门。唐善导大师将《观无量寿佛经》的结构分为序分、正宗分、得益分、流通分、耆阇分五大部分。其中序分即是“未生怨”,记释尊宣讲《观经》之始末缘由:古印度摩揭陀国有一国王,名频婆裟罗,因年老无子,担心自己没有王位继承人,于是,请来相师占卜。相师说,山中有一位道人,死后会来投胎,转世为太子。国王求子心切,下令先断了山中道人的水源、食物,后又派人进山杀死道人。道人死后又转世成一只兔子,国王又命追杀兔子,并把兔子钉死在墙上。不久王后果然怀孕,生下太子,名阿阇世。阿阇世王子长大后,受奸臣挑拨,心生恶念,举兵政变,篡夺了王位,并将父亲囚禁起来,而且也断绝了父亲的食物,任何人不得探视,目的是想饿死父亲。母亲韦提希夫人要求探望国王,得到同意后,每天把身体洗干净,将蜂蜜和炒面混在一起涂在身上,为国王充饥。过了一段时间,阿阇世王子见父亲仍然健在,又得知是母亲所为,就把母亲幽禁在七重室里,然后杀死父亲。韦提希夫人非常伤心,向佛祖祈祷,自己和国王为何要受如此遭遇。佛祖告诉她,在阿阇世王子还没有转世前,他们已对阿阇世王子做下了冤孽,即没有出生就结下了冤仇,皆是前世因缘所造。韦提希夫人想要摆脱这种痛苦,只有一心静观,除去杂念,即“修三幅”和“十六观”,通过这种修行方法,才能够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十六观”分为定善十三观和散善三观。其中第一观至第十三观,讲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及“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各种功德与妙相。定善十三观的内容为:1.日想观(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闭目皆令明了。)2.水想观(初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3.地想观(观想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一一宝各有五百色光等。)4.宝树观(观极乐国土有七重行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花叶作异宝色,又一一树上有七重网。)5.宝池观(观想极乐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摩尼水流注其间演妙法。又有百宝色之鸟,常赞念佛、念法、念僧。)6.宝楼观(观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中无量诸天作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7.华座观(观佛及二菩萨所坐之华座。)8.像观(观想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观音、势至二菩萨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9.真身观(观想无量寿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见一切诸佛。)10.观音观(观想弥陀胁士中之观世音菩萨)11.势至观(观想另一胁士大势至菩萨。)12.普观(观自生于极乐,于莲花中结跏趺坐。莲花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13.杂想观(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即杂观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
散善三观内容为:14上辈观(往生净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三辈复分上、中、下三品,总为九品。上辈观即观上辈徒众自发三心、修慈心不杀行等、临终蒙圣众迎接,及往生后得种种胜益之相。)15.中辈观(即观中辈徒众受持五戒八戒、修孝养父母之行等,及感得圣众迎接而往生等相。)16.下辈观(观下辈徒众虽造作恶业,然临终遇善知识,而知称念弥陀名号,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种种胜益之相。)
该壁画所采用的是一壁三幅式的表现手法,是盛唐时期莫高窟壁画的典型代表,画面构图巧妙,画中人物姿态生动表情各异,描绘准确细腻,色彩变化和谐。画中所表现出的西方极乐世界气势恢弘,同时给人以平静安详之感。敦煌莫高窟盛唐时期的壁画是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人民的信仰与思想感情,刻画了那个时代人民脑海中所幻想的美好景象,也是中国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极为重要的物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