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道德经》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怎样理解《道德经》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常被误解为天地无情、世界残酷。然而,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远比表面文字要深刻得多。本文将结合多位学者的注解,深入探讨老子这句话背后的哲学思想。
《老子》第五章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不仁”与“刍狗”的真正含义
这里的“仁”并非指仁义,而是指“有私心的偏爱”。苏辙在《老子解》中解释说:“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
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介》进一步指出:“天地不仁:天地无所偏爱。即意指天地只是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感情;万物在天地间仅依循着自然的法则运行着,并不像有神论所想象的,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爱顾(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
福永光司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天地自然的理法(道)是没有人类所具有的意志、感情,以及目的性的意图与价值的一个非情之存在。……天地自然的理法,毕竟只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而已。”
“刍狗”是指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用来祭神祈雨。《庄子·天运》中描述了刍狗的遭遇:“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祭祀时人们恭敬地对待它,祭祀后则随意丢弃。
苏辙解释说:“结刍为狗,设之于祭祀,尽饰以奉之,夫岂爱之,适时然也。即事而弃之,行者践之,夫岂恶之,亦适然也。”这说明人们对刍狗的态度并非出于偏爱或厌恶,而是顺应自然规律。
“天地不仁”的深层含义
“天地不仁”并非指天地冷酷无情,而是说天地不会刻意表现仁义。老子认为,得道者应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达到“非空非有,不取不予,不偏不倚,中庸中和”的状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刍狗”没有贬义,所谓刍狗,就是古时祭祀用的草扎成的狗,人们把刍狗做好,当然小心翼翼的在显眼的位置摆放好,生怕弄脏弄乱,但是祭祀过后,这个草狗也就失去价值和存在意义,被垃圾一样丢弃,随意践踏。
其实并不是说人们的态度天翻地覆,前恭后倨,而是说,刍狗,一“出生”就必然是这样的命运,它本来就不是狗,只是一堆茅草而已,肩负职责和使命而来,职责使命完结,它也就回归它的茅草本质,然后被一把火烧掉,其实人或者万物也一样,本来就是虚妄的色相,本来就是四大皆空,世间万象,莫不是假和而成,不妨大胆猜测——什么得失成败,爱恨情仇,什么真假善恶,都是更高频率的能量所制定的游戏规则罢了,王侯将相,贩夫走卒,都在走个过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繁华落尽,各安天命
“圣人不仁”的治理智慧
“圣人不仁”意味着圣人效法天地,对百姓无私心偏爱。圣人让百姓按照自己的特性自然发展,而不是施加人为的干预。
“橐籥”的比喻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tuó]籥[yuè]:风箱,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
冯达甫《老子译注》:“以橐籥的功能,比喻自然的功能,自然是生生不息的。”风箱中空,但推拉把手,却能产生无穷的风力。
不屈:不竭。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屈’音掘,竭也。‘虚而不屈’,虚而不可竭也。”
译: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就生生不息,越动,出来的就越多。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政治智慧
多言数穷:政令越多,越是加速败亡。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言’,意指声教法令。‘多言’,意指政令繁多。‘数’,通‘速’。”《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多言”就是“不言”的反面。
守中:持守中虚。风箱的中间是空虚的,但却能产生无穷的风力。
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不如守中’的‘中’字,和儒家的说法不同:儒家的‘中’字,是不走极端,要合乎‘中庸’的道理;老子则不然,他说的‘中’字,是有‘中空’的意思 ,好比橐籥没被人鼓动时的情状,正是象征着一个虚静无为的道体。”
译:政令繁多,只会加速败亡,不如持守中虚,虚静无为。
对天地不仁的误解
对于天地不仁的理解,一般人总是强调天地的残忍无情,而对圣人不仁理解,一般人则认为是圣人无情,把百姓当成棋子,视人命如草芥。这是完全错误的。
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对有神论,有灵论的反驳。用后来荀子的话说,就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残忍、仁义、有情、无情等等这些观念,都是人的主观观念,而天地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地是没有人的情感道德观念的。所以天地
待人类以及万物,都是客观的,纯任万物依照自我的自性发展,既无所谓有情,也无所谓无情,当然也无所谓残忍与不残忍。
刍狗,是用来祭祀的,祭祀时当然要恭敬地对待它,祭祀完毕,刍狗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自然也就被扔掉了。如果统治者对刍狗有私心偏爱,说祭祀完后还要恭敬地供着刍狗,那岂不是乱费民力去毫无作用的刍狗。反过来,如果统治者特别讨厌刍狗,说祭祀时也不许恭敬地对对待刍狗,祭祀不恭敬,还如何祭祀?
再打个比方,狼吃羊,是天性决定的,假如人类太有爱心了,下决定保护所有的羊,不许狼吃羊,这就会导致狼的灭绝,破坏生态链,将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
天地生养万物,并不是因为天地有仁爱之心,而是不得不生,是自然而然地生,不是天地有心要生。比如花草树木这些,虽然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但不是天地要生的,而是有了种子,因缘成熟,自然而然它就生长了。如果没有种子,就算天地要生,它也生不出来。所以说,天地生养万物,是无心而生,并不是因为有仁爱之心才生的。
而圣人是什么人呢,是得道之人,是与天地、大道相通的。圣人虽然爱护百姓,并不是有心去爱,而是因为圣人已经悟道,明白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
那真相究竟是什么?就是《庄子.齐物论》里说的一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宇宙天地,万事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切自然万物与我们的关系,就像我们身体上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一样,根本就没有什么你和我的分别,都是一个整体,都是我们自己。我们爱护我们的手,难道和爱护我们的脚,还有什么区别吗?左手受伤了,右手自然而然地就会去保护它,难道是右手比较有仁爱之心吗?不是呀,那是本能,是自然而然地。
圣人爱护百姓,爱护天地万物,也像我们的右手保护左手一样,不是有心去爱,而是自然而然地去爱,没有分别之心,没有刻意之心,这就是佛家常讲的“同体大悲”。
所以这里才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圣人对待百姓的态度,就和人们对待刍狗的态度一样,没有仁与不仁的分别,只是顺其自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