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万臣塑料倒闭,外企撤资潮再起波澜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33:3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万臣塑料倒闭,外企撤资潮再起波澜

近日,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美妆包材商万臣塑料制品(上海)有限公司(万臣塑料)宣布于12月1日正式停止运营。与此同时,施贵宝上海工厂的关闭再次引发人们对外企撤资潮的关注。随着人力、社保等成本的飞涨,外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许多企业被迫选择关闭或迁移生产线。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外企在中国经营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全球经济环境下的不确定性。

01

万臣塑料:一个时代的落幕

万臣塑料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最早一批专注于化妆品包装的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为国内外知名美妆企业提供塑料包装解决方案,客户涵盖联合利华、强生、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际巨头,以及上海家化、伽蓝、百雀羚等本土知名品牌。

尽管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万臣塑料最终还是难逃破产的命运。其倒闭背后,反映了美妆包材行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低价内卷与产能过剩

从万臣塑料的声明来看,其破产原因是“由于经济状况的不稳定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目前公司资金链断裂”。而在资金链断裂的背后,是美妆包材行业极致内卷与产能过剩的缩影。

在绝大多数行业中,品牌方是整个产业链中获得利润最多的一环。因为品牌方是直接面对消费者,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从美妆行业来讲,更是如此。议价能力较低的产业链部分,在行业遭遇波动时,更易受到影响,包材之于美妆行业就是如此。

从过去五年的数据来看,美妆品牌商的毛利率都维持在65%左右,并且呈现着上升趋势,而包材商平均毛利率在过去去年最高也仅超过25%,并且呈现出下滑趋势。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化妆品包装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15年全球化妆品包装市场规模191.97亿美元,2022年增至281.98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5.65%。22年全球的化妆品包装市场规模还不及欧莱雅22年一年的销售额。

而在中国市场,2022年中国化妆品包装市场规模约为269.1亿元,同比减少1.71%。与此同时,根据今年10月德勤携手中国包装 CEO 俱乐部共同发布的报告《中国包装行业趋势洞察:绿色、创新、数智、协同》显示,截至2023年,包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1万家。

市场规模小、却参与者众多也就意味着极致的内卷。近年来价格战席卷国内外美妆包商,尤其是在基础包装领域,许多企业的毛利率已经被大幅压缩,使得包材商的盈利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融资渠道单一

万臣塑料的资金链问题早在疫情前就已经现出端倪。2019年5月,上海浦东新区委员会旗下的“浦东新区大调研”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就提到了“万臣塑料公司解决融资难问题”。2020年,远东宏信旗下全资子公司远东普惠,也曾将万臣塑料成功贷款的案例写进了文章。这也说明了在疫情之前,万臣塑料可能就已经遭遇了资金链问题,在疫情之后,近年来美妆行业整体萎靡的情况下,万臣塑料终究还是走向了破产的命运。

产品线单一

万臣塑料主要从事软管业务。虽然在整个化妆品包装行业中,软管是除了塑料瓶之外使用率最高的类别,但是软管是美妆包材领域中利润最低的细分品类之一。此外,与其它包材商涉及其它行业包装产品不同的是,万臣塑料只涉及到美妆行业的包材,可谓是最“纯粹”的美妆包材商。这也为其资金链断裂,走向破产埋下了伏笔。

作为对比来看,已经上市的包装企业,包括裕同科技、上海艾录以及环球印务等企业,除了产品除了供应化妆品行业之外,还延伸到了其它行业,包括消费电子、食品以及医疗保健。这些包装企业在化妆品行业遭遇困境时,还有其它的增长渠道来抵御风险。

而万臣塑料的包装产品仅仅是面对化妆品行业,而整个化妆品包装行业的规模又极其有限,在近年来美妆行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没有其它的增长渠道也让万臣塑料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

从国际美妆品牌的角度来看,由于包材商几乎没有技术壁垒,因此各大美妆集团可以更加分散和自由地选择多个包材商来规避风险。而较低的行业门槛和同质化的行业特点让包材商只能处于被选择的地位,因此很难抵御行业整体下滑的风险。像万臣塑料这样的私企,融资渠道的缺乏也是其难以走出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02

外企撤资潮:真相与误解

万臣塑料的倒闭,不禁让人联想到近期关于“外企撤资潮”的讨论。那么,中国是否真的面临着大规模的外资撤离?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1339.1亿元,同比下降8.0%。这一数据引发了外界对于外资撤离中国的担忧。然而,深入分析后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悲观。

首先,需要认识到这一数据是在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地缘政治因素复杂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吸引外资的下降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全球跨国投资低迷的体现。根据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中国自1998年以来一直享有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净流入,已经出现了25年来的首次下降。

其次,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023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高技术制造业吸收外资增势更加明显,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5%。这表明,尽管面临短期挑战,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依然强劲。

以苏州为例,近日有网民传播“苏州大量外资企业撤离”的消息。但根据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这一说法纯属不实信息。截至2024年10月,苏州市外资期末实有24639户,同比增长1.91%,较上月相比增加35户,与2023年12月相比增加近1000户。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外资企业并未大规模撤离苏州,反而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03

撤资背后:多重因素交织

外企撤资并非简单的“逃离中国”,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学术研究和专家分析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主要原因:

  1. 成本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下降。例如,服装、玩具等行业的跨国公司生产基地不断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2. 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些低端制造业的外资企业选择撤离,而高技术产业的外资投资则持续增长。

  3. 全球经济环境: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因素也影响了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例如,部分美国企业因贸易摩擦等因素选择回流本土。

  4. 企业自身战略调整:一些外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战略规划进行调整。例如,财务状况不佳或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企业选择撤资。

04

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依然强劲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依然强劲。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 市场规模: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对于寻求增长的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市场是不容忽视的。

  2. 产业升级:中国在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领域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吸引了大量外资。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吸收外资同比增长6.5%,显示出外资对中国产业升级的认可。

  3.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例如,2024年8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聚焦外资企业的突出关切,进一步提升了投资便利化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中国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如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为外资提供了新的投资机遇。

05

政府积极应对,优化投资环境

面对外资流动的复杂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1. 政策支持: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聚焦外资企业的关切,提供政策支持。

  2. 市场准入放宽: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特别是在金融、电信等服务业领域,为外资提供更多投资机会。

  3. 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安全感和信心。

  4. 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区域发展战略,如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为外资提供新的投资机遇。

  5. 营商环境优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吸引外资企业在中国长期发展。

万臣塑料的倒闭和施贵宝上海工厂的关闭,确实反映了外企在中国经营面临的挑战。然而,这些个案并不能代表整体趋势。从数据和政策动向来看,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依然强劲,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领域。随着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产业升级,预计未来将有更多高质量的外资流入,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