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土司城:12景区展现土司制度兴衰史
湖北恩施土司城:12景区展现土司制度兴衰史
恩施土司城,这座隐藏着土家族千年历史的仿古建筑群,如今已成为了解恩施文化的重要窗口。它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本立体的历史书,向世人诉说着土家族的兴衰变迁。
恩施土司城,坐落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西北部,距离恩施许家坪机场仅3.3公里,距离恩施站6.5公里,是外地人了解恩施文化的一扇窗口,同时也是非常理想的旅拍胜地。
土家族的历史溯源
要真正理解恩施土司城,必须先了解土家族的历史。土家族是远古巴人的后裔,他们早年生活在富饶的江汉平原。然而,在楚人崛起、巴楚相争后,巴人被迫退却,深入清江(古时名为夷水),并沿夷水向西推进,势力范围延伸至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首个奴隶制诸侯国——巴子国。
公元前361年,强大的秦国征服了巴子国,部分巴人选择退居至湘鄂川黔接壤的武陵地区。在这里,他们与当地的部族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生活在该地区的巴人为"土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土人"这一称呼逐渐被用来区分外来汉人与本地土家族。
土司制度的兴衰
土家族人热爱自己的土地和历史,他们在这片山水相连的地方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与外来汉人的交流也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使得土家族文化在中国多元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为了有效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一种特殊的政治体制—土司制度。在土家族地区,这一制度始于元代,直至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长达450余年。
土司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司向中央王朝纳贡并自称臣子,而中央王朝则册封土司,承认其自治地位。虽然土司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们并未将土地和人口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和户籍中。实际上,土司在其管辖区域内几乎等同于地方的土皇帝。
在恩施土家族地区,土司建制在历朝历代都有所变化。元代设立了29个土司,明代增至31个,而清代则减少到20个。这些土司的管辖区域涵盖了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以及现今宜昌市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然而,到了清代,为了加强中央统治,政府开始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一政策在清朝实施后,土司制度的痕迹逐渐消失。如今我们所见的土司城是在1998年由恩施州民委策划建设的,并于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这座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旨在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风貌,进一步揭示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并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土司城的建筑布局
恩施土司城是宏伟的仿古建筑群,囊括了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等12个景区,包含了30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点。每一处景点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
旅游小贴士:除了报团之外,散客可以在恩施的机场、火车站等地打车前往。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