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微笑型抑郁症”患者突然自杀,亲朋好友无比震惊!这类悲剧其实可以预防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42:0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微笑型抑郁症”患者突然自杀,亲朋好友无比震惊!这类悲剧其实可以预防

“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往往表面看起来阳光、乐观,实则内心充满痛苦与绝望。这种隐蔽性极强的心理疾病,常常让人难以察觉,直到悲剧发生才追悔莫及。本文将从专业精神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微笑型抑郁症”的特点、成因及预防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病症,及时发现身边可能存在的风险。

什么是“微笑型抑郁症”?

“微笑型抑郁症”并非精神医学上的一个正式诊断类型,而是指那些表面看似正常甚至乐观,实则内心正遭受重度抑郁折磨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能够维持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交,甚至给人留下积极向上的印象,因此其病情极易被忽视。


李玟,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关于“突然自杀”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许多轻生者正是患有“微笑型抑郁症”。他们内心的痛苦与表面的乐观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身边人往往难以察觉其真实状态,直到悲剧发生才恍然大悟。

“微笑型抑郁症”的两种类型

从临床实践来看,“微笑型抑郁症”患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此图为AI生成

第一种类型:完全隐藏的患者

这类患者极其擅长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朋友也难以察觉其内心的痛苦。他们习惯性地压抑负面情绪,维持表面的平静与微笑。然而,长期的伪装与压抑只会加剧内心的痛苦,增加自杀风险。

例如,2021年发生的“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中,小林在返校前还与父母愉快地讨论假期计划,却在学校坠楼身亡。类似地,“胡鑫宇失踪事件”中,胡鑫宇在失踪前的行为也让人难以将其与抑郁症联系起来。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很可能就是典型的“微笑型抑郁症”患者。

第二种类型:已确诊但仍伪装的患者

这类患者曾被诊断为抑郁症,身边人也知晓其病情。他们起初积极治疗,但当治疗效果不佳时,会逐渐失去信心,自杀念头日益强烈。为了不让身边人察觉,他们会刻意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使周围人误以为病情好转,从而放松警惕。

今年1月27日,广州青年诗人牛涛的离世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第二种类型“微笑型抑郁症”患者的代表,他的家人、朋友虽知道他患有抑郁症,却未能预料到他会突然选择结束生命。


牛涛,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微笑型抑郁症”患者不寻求帮助?

“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往往长时间处于痛苦之中却不求助,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缺乏疾病认知:许多人对抑郁症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只有整天愁眉苦脸、无法正常生活的人才算是抑郁症患者。因此,即使自己内心痛苦,也难以意识到这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2. 强烈的“病耻感”:一些患者担心被贴上“精神病”标签,害怕失去现有的社会地位或人际关系,因此选择隐瞒病情。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偏见和家庭观念的影响。

  3. 对治疗的悲观态度:部分患者了解到抑郁症可能与遗传和大脑神经递质有关,感到无能为力。加之看到许多患者久治不愈的案例,他们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求助无济于事。

精神科医生能识别“微笑型抑郁症”吗?

遗憾的是,即使患者就医,主流精神科医生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微笑型抑郁症”。目前,精神科诊断主要依赖患者的自我陈述和外在表现,而“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往往善于掩饰,甚至可能提前准备一套说辞以应对医生的询问。

此外,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中包含“社会功能受损”的要求,而“微笑型抑郁症”患者通常能维持正常的社会功能,这使得医生更难做出准确诊断。

如何预防“微笑型抑郁症”导致的悲剧?

根据精准精神心理学的研究,抑郁症(包括“微笑型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患者遭受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不断自我否定。通过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可以有效修复这些心理创伤,帮助患者建立更健康的归因模式,从而实现康复。

即使无法接受专业心理干预,如果患者父母能学习“自我家庭治疗”,或患者本人能增强自我觉察与反省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康复,预防悲剧发生。

结语

“微笑型抑郁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它可能就潜藏在我们身边。通过科普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这一病症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悲剧的发生。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类似症状,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不要让“微笑”成为压抑痛苦的面具。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