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教授揭秘冠心病介入新突破:腔内影像学与无导丝FFR技术引领精准治疗
霍勇教授揭秘冠心病介入新突破:腔内影像学与无导丝FFR技术引领精准治疗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发表文章,综述了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他指出,腔内影像学技术和无导丝FFR技术正在推动心血管精准介入治疗的发展。同时,青大附院成功完成山东省首例超高压球囊联合Shockwave冲击波球囊治疗重度冠脉钙化病变介入手术,标志着冠脉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这些新突破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
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发展
霍勇教授在第二十七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上,详细解读了2023年中国大陆冠心病介入治疗注册数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注册总病例数达1636055例,较2022年增长26.44%,为历年最高。全国百万人口病例数达1163例,北京、天津、上海、海南、吉林等省市居于前列。
在手术方式上,桡动脉入路占比高达97.2%,手术死亡率降至0.36%,为疫情转段后最低水平。药物涂层球囊的使用占比持续提升至18.5%,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选择。
腔内影像学技术推动精准治疗
腔内影像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OCT被誉为“光学活检”,最新一代ILUMIEN OPTIS系统将成像速度提升至180帧/s,单次扫描长度可达75 mm,并整合了血流储备分数功能,兼具形态学和功能学评估能力。
在分叉病变处理中,IVUS和OCT能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优化支架置入。IVUS在评估斑块负荷、管腔直径上占优势,而OCT在观察管腔表面、钙化、预扩张效果、支架定位、导丝位置和分支开口方面具有更好的影像质量。
无导丝FFR技术临床应用遇挑战
无导丝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技术——定量血流分数(QFR)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FAVOR Ⅲ Europe研究结果显示,QFR指导的血运重建在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计划外血运重建)上未能达到与FFR相当的临床效果。
研究纳入2000例患者,随机分为QFR组和FFR组。结果显示,QFR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6.7%,显著高于FFR组的4.2%。尽管两组在全因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QFR组的心肌梗死率和计划外血运重建率均高于FFR组。
此外,使用QFR决策导致治疗率和支架使用数量显著增加,且并未节省手术时间。因此,当前阶段FFR仍占据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金标准”的地位。
钙化病变治疗取得新突破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是心血管介入医师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超高压球囊和Shockwave冲击波球囊的联合应用为重度钙化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钙化病变会影响PCI效果,增加并发症风险。评估钙化严重程度的主要方法包括冠脉造影(CAG)、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其中,OCT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可清晰显示钙化病变的边界,是检测钙化病变厚薄、体积的有效手段。
对于严重钙化病变,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IVL)是重要的治疗策略。Shockwave IVL通过发射脉冲声波破坏病变,低压力扩张即可获得较好的管腔急性获得,为后续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Shockwave IVL在上市当年即获得美国指南和中国钙化共识的推荐。对于IVUS分级Ⅳ级或OCT钙化积分达到4分的重度钙化病变,如果IVL导管能够通过该病变,建议优先选择IVL并尽早启动。
未来展望
随着腔内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应用的不断优化,冠心病介入治疗正朝着更加精准和个体化的方向发展。无导丝FFR技术虽然在当前阶段面临挑战,但其无创性和便捷性仍具有重要价值,未来有望通过技术改进克服现有局限。
钙化病变治疗的创新技术,如Shockwave IVL,为复杂病变的处理提供了新的选择。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这些新技术将为更多冠心病患者带来治疗希望。
霍勇教授表示,尽管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不断提升诊疗水平,推动从冠心病介入大国迈向心血管病防治强国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