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九大传世国宝:从王羲之《上虞帖》到元青花云龙碗
中国九大传世国宝:从王羲之《上虞帖》到元青花云龙碗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无数珍贵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智慧。从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到西周青铜器,从战国楚大鼎到元代青花瓷,这些镇馆之宝级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让我们一同走进博物馆,领略这些国宝的魅力。
《上虞帖》是东晋王羲之的作品,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在笔法上,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云纹青铜大铙是西周时期的乐器。平口,钲部两侧有36个冏纹乳突状枚,枚直径3.5厘米,高2厘米。鼓饰变形兽面纹,两侧饰云雷纹。大铙双范合铸,浑大厚重,作风稳重古朴。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战国楚大鼎通高113厘米,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文物等级为一级甲等,即“国宝”。圆口,鼓腹。双耳和颈部模印菱形几何图案,足根部饰浮雕漩涡纹。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此鼎形制雄伟,堪称楚国重器。现藏于安徽博物院。
商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是最大的青铜甗,有“甗王”之誉。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顾。鹿竖角,短尾卷,身披鳞片。它体形巨大,气势雄浑,奇美诡异,稳定性良好。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春秋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莲鹤方壶纹饰细腻新颖,结构复杂、铸造精美,堪称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曾侯乙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图为其中一部分。
素纱襌衣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金代铜坐龙是皇室御用器。龙取坐姿,左前肢高举,腾云相伴。尾部翘起,栩栩如生。这尊金代铜坐龙继承与发扬了前代龙型的优点并且根据自身浓郁的地方特色加以拓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现藏于黑龙江博物馆。
元代青花云龙纹高足碗,侈口,深腹。高圈足上有三道凸弦纹,呈竹节状。口沿为青花唐草纹。内壁暗花印行龙二条。外壁用青花绘一游龙,并衬以火焰纹。青花色泽青翠浓艳,线条流畅有力,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