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关条约》到“求同存异”:中国外交的百年蜕变
从《马关条约》到“求同存异”:中国外交的百年蜕变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第二战场,是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同样真实地反映在它的外交上。中国的百年外交历史,正是中国从弱到强的历史见证,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上,那手握着签字笔的外交官正是中国历史的书写者。
从帝国裱糊匠李鸿章到新中国外交的强硬反击
李鸿章:甲午战败后的屈辱签约
1895年3月,72岁的李鸿章被任命为清政府的全权头等大臣,前往日本就甲午战败进行和谈。李鸿章深知此行是去签订又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但作为主和派代表,他不得不前往。
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采取拖延战术,但最终在日方强硬态度和清政府的催促下,于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内容包括赔款白银3亿两,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这份条约的签订,再次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顾维钧:巴黎和会上的无声抗议
1919年,30岁的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在会上,顾维钧就山东问题进行了精彩的陈述,赢得了各国代表的掌声。然而,面对日本的威胁和英美的妥协,中国在山东问题上最终未能获得公正待遇。
6月28日,当各国代表在凡尔赛宫签署和约时,中国代表团的座位却是空的。顾维钧等人坚决拒绝在不公正的和约上签字,以无声的抗议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尊严。
周恩来:万隆会议上的外交突破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风采的重要机会。然而,国民党特务却试图暗杀周恩来,所幸周总理因临时改变行程而躲过一劫。
在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了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会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从6个迅速增加到25个,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李鸿章的屈辱签约,到顾维钧的愤然离席,再到周恩来的外交胜利,中国外交的百年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伟大复兴的历史。如今,中国已经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