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周恩来:南开求学的奋进历程
少年周恩来:南开求学的奋进历程
1913年,15岁的周恩来怀揣着求学梦想,踏入了天津南开学校的大门。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生活上的艰辛,以卓越的学习成就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师生的广泛赞誉。这段南开求学经历,不仅塑造了周恩来的思想性格,也为他日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考南开:从清华失利到南开录取
1913年,年仅15岁的周恩来,在伯父周贻赓的陪伴下,踏上了天津这片土地。抵达天津后,他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为报考南开学校做准备。
此前,周恩来曾在沈阳尝试报考清华学堂。清华学堂乃是清政府于1911年运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正式定名为清华大学),其在海外享有颇高的声誉,对学生的英文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然而,周恩来在该校的英文考试中未能顺利通过。来到天津后,得知南开学校的考试科目涵盖英文、国文、算术三门,他便决心利用暑假时间好好准备。为此,他在天津的英文补习学校刻苦学习了三个月的英文,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英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8月16日,他满怀信心地参加了南开学校的入学考试。最终,他成功被录取,并被编入一年级己三班(后改为丁二班)。自此,周恩来开启了他在南开学校从15岁到19岁的中学时光。这段时光对于一个年轻人的思想性格塑造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南开学校的教育也在周恩来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艰苦生活:勤工俭学与自立自强
南开学校作为一所国内闻名遐迩的学府,是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私立学校。周恩来在这里就读时,家庭经济状况颇为拮据,甚至比在沈阳时更为艰难。其学杂费相较于小学要高出许多,每年学费需36元,宿费24元,每月的伙食费也要四五元左右。他的伯父在天津任职一年后便返回了沈阳(伯母仍留在天津),从事着小职员的工作,收入微薄,难以每月都为家庭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伯父返回沈阳后,周恩来便与伯母相依为命,生活中的一些必要开支主要依靠勤劳的伯母通过编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赚取零用钱来勉强维持,伯母竭尽全力保证周恩来能够安心上学。懂事的周恩来自己也积极想办法,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学校刻蜡板、抄讲义,以此赚取微薄的收入来补贴膳宿费用。学校的老师们对他十分关心,也经常会给他找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做。
刻苦学习:从英文补习到成绩优异
周恩来在刚进入南开学校之时,就为自己立下了五个“不虚度”的准则,即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他在学习上极为刻苦努力,常常读书至深夜。初入学校时,他的英文基础相对薄弱,加之淮安口音较重,致使他的英文成绩起初并不理想,处于“英文非佳”的状态。但他并未气馁,入学后,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英文,每天早晨起床后,以及中午和下午的课余时间,都被他充分利用起来用于学习英文。到了进校的第二学年,他的英文成绩有了质的飞跃,已经能够阅读一些英文原著了。在《第十次毕业同学录》中的《周恩来小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初一英文非佳,嗣后发奋攻读,始同趋进步。”
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以及规定的教材,远远无法满足周恩来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于是,他一方面频繁前往图书馆借阅各类书籍,另一方面则尽可能地节省开支,哪怕是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钱来,也要用于购买书籍。有一次,他在书店偶然看到一部用连史纸(江西出产的一种以竹子为原料的手工纸,纸质细密洁白)精印的《史记》,这部被誉为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历史巨著,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周恩来对其爱不释手,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的伙食费将其买下,而后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不仅如此,晚上就寝后,他还会把其中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寝室的同学听,让大家一同分享读书的快乐。
在南开求学的这段日子里,周恩来广泛精读并涉猎了众多中外思想家的经典著作。中国古代顾炎武、王夫之以及近代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著作,他都精心研读,反复品味其中的思想精髓;对于欧洲18、19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赫胥黎等人的著作,他也一一精读,汲取其中的智慧养分。同时,他还密切关注当时宣传革命思想、介绍国内外大事的著名报刊,如《民主报》《民权报》《大公报》《东方杂志》《甲寅》《大同报》等,他都会细心浏览,不放过任何一个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机会。通过这样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他为自己打下了极为扎实、受益终身的文化基础。
卓越成就:奖学金获得者与全校第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恩来凭借着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最终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在第一学年,由于他品学兼优,经过教师的推荐,他荣获班上首位奖学金,并成为了免费生。1915年3月,全校800多名学生举行作文会考,周恩来的作文凭借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校成人会考第一名。不仅如此,他还在全校数学比赛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数学才华,荣获个人第一名。1916年4月8日,周恩来又在全校笔算速赛中拔得头筹,荣获第一名。5月6日,全校组织了一场不分年级的作文会考,每班推选五名作文优秀的学生参加,考试卷一律密封,由教师集体评阅。周恩来在《诚能动物论》的命题作文中,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深刻的见解以及流畅的文笔,纵横古今,议论天地,文思如泉涌,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才情。各位国文教师对他的文章赞赏不已,高度评价。评选结果公布后,周恩来毫无悬念地名列第一,校董严修亲自书写“含英咀华”四个大字的奖状奖励给他。此后,这张奖状一直挂在教室东墙正中,成为全班同学的骄傲。
毕业荣耀:学业第一与国文最佳奖
1917年,周恩来圆满地完成了在南开学校的学业,顺利毕业。他的毕业总平均分数高达89.72分,在众多同学中独占鳌头,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在6月26日的毕业典礼上,他再次凭借出色的国文成绩,荣获“国文最佳奖”金质奖章一枚,并代表毕业同学在会上发表了精彩的答词。那么,周恩来为何在南开学习期间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呢?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对中国国情的日益加深了解,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变得更加炽热。在他看来,自己当时正处于为未来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正如他所认为的“基础立于此日,发达俟乎将来”,只有先让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起来,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如同羽翼丰满的鸟儿一般,未来才有可能在广阔的天空中高飞致远。因此,他深知当下的首要责任便是努力求学,不断充实自己,以便日后能够更好地“做事于社会,服役于国家,以其所学,供之于世”。这便是周恩来能够成为南开学校最优秀学生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