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生猪价格先跌后涨,供需博弈下农村经济如何应对?
2024年12月生猪价格先跌后涨,供需博弈下农村经济如何应对?
2024年12月,中国生猪市场迎来重要变化。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当月生猪价格呈现先跌后涨的走势,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价格走势:先跌后涨
从具体数据来看,2024年12月下旬,全国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中,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5.7元/千克,较12月中旬下跌0.6%。然而,这一跌势并未持续。元旦以来,猪价开始由跌转涨,截至1月6日,全国商品猪出栏均价已连涨7日,从15.78元/千克上涨至16.23元/千克,涨幅近2.9%。
这一轮价格波动,不仅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短期变化,也折射出生猪养殖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调整。
供需博弈:价格波动的深层逻辑
从供应端来看,尽管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季度末生猪存栏量连续增加,但仍处于过去四年来的最低水平。2024年11月末,能繁母猪存栏4080万头,环比增长0.2%,同比下降1.9%,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4.6%。这一数据表明,虽然产能在逐步恢复,但整体供应仍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
在需求端,冬季是传统的猪肉消费旺季,尤其是元旦、春节等节日的临近,进一步刺激了消费需求。此外,近期全国范围内气温下降,南北方地区的腌腊灌肠活动活跃,进一步提振了市场对猪肉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5月起,猪价就开启了一轮强势反弹,于8月底最高涨至27.77元/公斤。虽然随后猪价震荡回调,但相比2023年整体依旧维持高位运行。这一轮上涨,不仅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也体现了行业周期性特征的影响。
农村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广大养殖户来说,2024年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份。以牧原股份为例,公司2024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全年实现净利润180亿元-190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这一亮眼的成绩,得益于生猪出栏量与销售均价的“量价齐升”,以及公司在降本增效上的前瞻性布局。
然而,价格波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养殖成本的不确定性增加,饲料价格的波动、疫病防控的投入等,都可能影响到养殖户的收益。另一方面,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面对2025年可能的市场变化,养殖户需要更加谨慎地规划生产,合理安排出栏节奏。
未来展望:谨慎乐观
展望2025年,不少机构对猪价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华鑫证券表示,目前能繁产能仍然保持上升趋势且行业因低养殖成本依然处于盈利期,预计后续能繁产能仍会有小幅度的提升,2025年猪肉供给将会相对过剩。预计猪价将会在2025年一季度因春节大规模集中出栏而波动下行至低位。
国盛证券则认为,冬至已过,消费高峰期基本结束,供应端的集中性增量亦会放缓,基于2024年11月以来定价表现来看,猪价基本在16元/公斤一线有支撑,好于市场预期表现,而这一价格对龙头企业而言仍有可观利润,当前从周期维度对于猪股的交易较为疲软,但考虑相对偏强的猪价表现和龙头猪企成本下降,龙头猪企未来业绩释放保持乐观判断。
总体来看,2025年猪企机遇与挑战并存,行业仍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性的增长成为每一家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价值增长的本质是靠复利,如同雪球越滚越大。在复利思维下,我们不能局限于一两年内的增长率高低,重要的是拼“耐力”,在足够长的周期里保持增长。